WikiPedia 的准确度
by Yan
虽然有不少人质疑 WikiPedia 内容的可参考性,可是我发现有许多专业条目,比如:laser guide star, Anthropic principle 等等,还是相当准确的。我想这是,这些条目只有相关方面的专家才感兴趣,才会去写的缘故。
15号的《自然》杂志上有两篇文章谈 Wikipedia 的准确程度的问题:Internet encyclopaedias go head to head,Wiki’s wild world。他们比较了 WikPedia 和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大英百科全书)的科学类条目,发现它们彼此彼此。具体地说,在测试的 42 个条目中,WikiPedia 有4 个不够精确,Britannica 有三条。《自然》杂志还号召它的读者积极参与 WikiPedia 的编写,努力改进它,共同推动这个网络时代的大实验。
文章中还透露 WikiPedia 明年还将引进类似软件开发中的“稳定版本”的机制。一旦某个条目达到一定质量域值,它就被标记为稳定版本。之后对该条目的编辑称为 live 版本,一旦这个 live 版本相比存在的稳定版本有不小的改进,它将取代旧的稳定版本。确定是否达到质量域值的工作,将由用户评价的方式完成。
从学物理的人看来,WikiPedia 是个很榜的自组织现象,已经过了临界点。它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内容也会越来越准确。相比传统的百科全书,它最大的特点是 live,实时更新的,这一点赋予 WikiPedia 比传统百科全书更准确的潜力。
这种“自组织”形式对大多数公认的题材没什么大问题,尤其是自然研究类的条目。但是对有争议的topic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尤其是政治经济类的条目article.比如你查英文版中日战争,就绝口不提南京XX杀。提到3,4种中日战争谁是主导中国胜利的可能性,就是不提G C D也有可能是主导的。这就不是很客观的态度。据算恨G C D也不至于把这种可能性都抹杀了吧?所以说很难讲写作者的动机和倾向是什么。
即便是自然类条目,只要有争议的都会有这个问题。没有权威仲裁,全凭谁手快了。用前面的例子延伸一下,我可以自己修改中日战争条目,但另一个日本右翼疯子天天盯着呢,他可以马上覆盖我的新解释。
使用wiki可以很快得到一个OK的结论,也可以快速得到一个新鲜名词的解释,但是这个结论是否准确,甚至是否客观就真的很难讲。
所以个人认为,wiki是good for knowing but not good for studying seriously.
live 版本? 想法很好,wikipedia的开发者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还只有一个雏形
pang, 倾向性问题在传统百科全书里一样存在。
没错,老冯。倾向性普遍存在。
我相信一切对复杂事实的描述,不管描述者多客观也不能描述事实的全部。就如同科学实验一定存在误差一样。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倾向性”。而是在于不能为了鼓吹一种方式而忽略它的缺陷。wiki的不断进步也是在改善缺陷,但误差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描述只能不断逼近事实。
最大争议的地方对我而言,是有名有姓的出版和credit 机制至少让你知道,出现了争议你会找谁去讨回公道,说服对方或者被对方说服。这是文化人在报纸上打笔仗最好看的地方。而不是比谁手快帖字勤。
而两个互不留名的人争论最后往往陷入不理智。这只是我的个人体验,举个例子说正因为我切切实实的认识你真实的个体,看到你的真诚的blog我才会写评论一样。这恐怕就是一种很保守的态度。但许多人都是这样。
老庞,难得一个老同学上来留言。最近连不上我们的同学论坛啊?
有名有姓的出版和 credit 机制也没有用,就像日本右翼编的教科书,gcd 的革命史,你可以去讨公道,可是能讨回来么。wiki 上至少任何人都是一分子,可以改变说法。
再则,网络上也有 credit 机制,一旦你在混进一个圈子里,你就会很在意网络形象问题,除非一直做个匿名者。
“举个例子说正因为我切切实实的认识你真实的个体,看到你的真诚的blog我才会写评论一样。”
这真有点太保守了。:)老庞,你也去弄个blog,一段时间下来,一定会有不同看法。
所谓中立性,不过是WikiPedia中某些特权者的自我标榜而已。
连题目都敢删除,就怕将来是另外一个网络霸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