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
by Yan
gust谈了一个很好的话题:民族服装。我又看了他引用的文章:林思云: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觉得有点沉重起来。
事实上,汉族不仅丢失了自己的民族服饰,而且没有了载歌载舞的本领。别族人快乐时,会唱起民歌跳起民族舞蹈,汉族人只有吃喝一顿了,但喝完后也没什么助兴的。汉族有各种戏剧,戏剧是看的听的,而不是亲自参与的。
有一个问题是:假设满清入关后,没有强制汉人改变发型服饰,到今天汉人还会以汉服为正装吗?也许在近代西方的冲击,和共产主义的改造下,还会是类似的情景。
林思云的文章里有一个错误:kimono是日语“着物”的发音,和服我猜是中国人对日本服装的称呼。我在商店里有时候看到“吴服”的名字,让我想,这种样式是吴地传过去的。
另外,穿不穿民族服饰,和性别也很有关系。在正式的场合,大多数国家的男子都会穿西服,虽然女子们有很多穿自己民族的服装。即使是在很重视民族特征的日本,我看他们学生毕业仪式时,男子穿的也是西服。这与男女的角色不同有关系。联系到前一个帖子引起的“国际化与本地化”的讨论,似乎男子着重的是国际化,女子着重的是本地化,而目的却是一致的。:)
但是我想说,正如林思云文章里的一个意思:服饰只是表面,文字才是内容。如果需要,我们完全可以从日本人使用并离不开汉字这事情上高兴高兴。
现在西方拍一些中国题材的历史纪录片,讲到秦唐汉武,画面里的人穿的居然是长袍马褂,呜呼。这里,一是他们的误读,二也是我们给了他们一个误读的’语境’。清朝统治的时间太长了,那么几百年,否则可以乐观一点。
靠,告他们,还记录片呢。
不是有人说”大清王朝占领了中国的电视台“么?呵呵
其实中国的民族服装不一定非要是宽袍大袖的“汉服”。解放前很多知识分子穿的长衫不是也很有民族特色么?当时马褂已经为民众所接受,作为民族服装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后,很多传统都被当四旧彻底抛弃了,整个民族在精神上出现了历史断层。以至于到现在穿什么也不管用了,还催生出所谓“唐装”那种不伦不类的东西。
呵呵,可能不必执著于民族特征,这东西不用说,就在那儿的。过于执著的后果是不伦不类。
汉语是汉族最大的特征。
长衫和马褂就是满服啊,顺治6年易服令下,专门废除之前汉人穿的是y字领和圆领的袍子,代以长衫马褂,否则杀无赦。
必须让这些知识普及,那时大家想穿什么就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