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国,无论多不满意,也无法离开
by Yan
文/内藤康(日) 瞭望东方周刊
我们双方是邻国,无论对人家有多么不满意,也无法离开
有一幕始终不能忘记,那便是2003年12月的一天,东京早稻田大学的国际会议厅被数百名观众挤得满满的,场内气氛热烈,热气拂面。由日中两国的学者、新闻记者和一般市民组成的民间团体“日中传播研究会”(JCC)主办的国际论坛即将开幕。这些不顾岁末年底的忙乱,从日本各地,甚至专程从中国赶来的与会者,在他们多数人的心中有一个共通的愿望,那就是:从已经冷却了的日中关系中,能不能寻到一丝对话的线索?
在论坛召开的刚好一年前,北京的《战略与管理》杂志发表了马立诚的论文《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而恰恰是这篇搅动两国巨大论战漩涡的论文,成了举办此次国际论坛的契机。
正如马氏自己在日本出版的新著《超越道歉》(顺便提一句,此书日文版的书名被译成《日本无需向中国谢罪》,著者的主张因此被曲解,并很可能导致其价值缩水,令笔者深以为憾)中所写的那样:文章内容于2002年12月被日本一家主要报纸介绍之后,“顷刻间在日本社会引起了爆炸性的巨大反响”。对于服务于日本某新闻机构,对日中关系一向怀有很深关怀的笔者来说,最初也是读了那个报道,然后立即托人从北京把原文传真过来,先睹为快后的印象,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基于“日中两国以经济为中心的人与物的交流愈加强化的反面,两国国民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两国国家与国民的相互印象并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意识,通过大众传媒等传播手段,旨在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的“日中传播研究会”虽然成立于2001年,但日中之间富于建设性的讨论成为可能,却是“新思维”出台之后。此次论坛,也由于时殷弘、冯昭奎等知名学者的加入,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共同通讯社也在其中文新闻网站对论坛的内容做了相关报道,在此恕不赘述。
协作发展才是爱国
近年来,日中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深陷于相互不信和互厌之中。只需浏览一下到目前为止众多的舆论调查结果,就能明白,日中两国国民对对方的感情在逐年恶化。笔者自己对此的感受,是在1997年,开始在北京进行为期一年的留学的时候。刚到北京不久,偶然乘坐“面的”,司机劈头盖脸对我端出了南京大屠杀的话,“我讨厌日本人。”“对初次见面、而且是你的乘客的人,这样做难道不是很失礼吗?而且,我是为了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而专程到北京来的。”我当即表达了自己的不快。
从中国回国后,对日言论的严峻也丝毫没有减弱。我开始学习中文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认识的中国人,无论是来日的留学生还是教师,大家都很友好,我个人也从未被当作过历史问题的话柄和靶子,遭遇面对面的批评。诚然,当时也许是以“富裕的日本—尚贫穷的中国”这一图式来看问题的,但对于两国之间曾高喊不已、不绝于耳的“友好”口号,确实是从其字面本来的意思来接受和理解的。
然而,近四五年来,这个词汇却日益变得空洞和虚幻起来。如此一来,日中两国陷入了相互不信任和相互嫌恶的恶性循环,并很快对政治产生了影响:对日本来说,表现在对中国不闻不问,对华持强硬态度的政治家获得广泛支持;就中国而言,对于在互联网上连篇累牍的对日批判和某些“爱国”活动家欠考虑的举动,政府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顾虑。
什么是“爱国”?笔者自己对生我养我的祖国和故土,也怀有深深的眷恋。但是,爱国,不可混同于独善、排他的民粹主义。冯昭奎在去年于无锡召开的“日中传媒交流论坛”上说,“在抗日战争年代,反日就是爱国。现在则不同,捍卫本国的国家利益才是爱国。”一些煽动人与人之间无为的敌意,对其结果则根本不加考虑的、不负责任的民粹主义者,不是真正的爱国者。无论日、中任何一方,都不应当赞赏这种势力,并放任其“自由”发展。两国富于理性、良知的冷静的人们,应该坚持并实行一种态度,那就是:相互协作和发展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爱国。
作为邻国无法离开
在我看来,重要的是,日本的每一个人都要在心里铭刻并发誓,“决不再重复过去的错误”。以昭和史研究而知名的历史学家保阪正康,在名为《没有战争观的和平论》的著作中说:“看20世纪前半叶的年谱,会为日本为什么要持续那场愚蠢至极的战争而恼火,会想到,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政治选择么?”战争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痛苦,也不仅使日本顶着西洋列强的打压,通过“明治维新”在亚洲率先实现近代化以来,构筑的各种资产都化为乌有,更在广岛、长崎的“原爆”和东京大空袭等灾难中,夺去了近400万国民的宝贵生命。
“在战争已经过去50余年的现在……为什么会发生那场战争?至少,对于其起因和结果,如果不能从自己出发加以理解的话,战争体验的继承等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奢谈。必须认识到,‘讨厌战争’,仅仅是说战争的行为讨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下一代的说服力将不复存在。” 保阪氏在书中说。
就是说,剖析20世纪前半叶日本之所以挑起战争的原因,把它作为历史教训为国民所共有,并发誓不再让过去愚蠢的错误重演──日本一些有良知的人士,就是以这种形式致力于对那场战争的深刻反省,这也是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姿态。
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来,有人主张批判日本的姿态。就笔者个人而言,我觉得,其参拜无论是从宪法层面上看,还是从对亚洲外交的角度来看,都存在问题。但是,虽说是首相,一个政治家的言行毕竟不能代表全部的日本社会舆论,对其(参拜)行为不以为然者,在日本并不在少数,遑论希望日本重蹈军国主义覆辙的“右翼”势力,更是少数派。
尽管我们是“和而不同”,但日中之间确实需要通过冷静而亲密的对话,来构筑肝胆相照的“人间关系”。日中之间需维持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共识是:我们双方是邻国,无论对人家有多么不满意,也无法离开。日中对话的道路越广,两国就越会自觉成为对等和重要的邻人,我们在20世纪所犯下的错误便不会重演。
(作者为日本某大媒体记者,随笔作家。翻译:刘柠)
冷静、客观、有道理
写的很好,可有多少人听的进去呢?
所以应该不停地说不停地说,至少与反面的声音持平
文章有个很好的题目,告诉我们这一种现实中的无奈,无奈到日本不道歉,中国不说话。
“日中之间需维持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共识是:我们双方是邻国,无论对人家有多么不满意,也无法离开。”这句话太官冕堂皇了,这种共识不是现在才有,从有遣唐使开始,我们就有着比这更高的共识,我们一直保持着最好的风范,迎接海外的友邦。本来我们应该一直友好下去,可一再改写这个共识的是日本,是稍有强大一点就忘了这个共识的日本啊。不是我们放弃了这个共识,是我们被迫的接受这个已经有很深裂痕的共识。这是个令人伤心,令人无奈的共识,我们居然一直是邻图,曾经还是友邦。
中国老百姓忘不了这个共识,期盼着这个共识,也期待着日本能回到这个共识上来,大家仍然做友邦。只有期盼越强烈,才越不会忘记,才会越在乎。可那巨大的裂痕却没有能睨合,因为只有时间和努力能睨合感情。时至今日,不能说日本没有这么做,但做得不够,更甚者走到了共识的对立面。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一切,却看到了更多的对立,这让中国的老百姓很是不解,这日本人到底吃了什么药了,居然如此健忘起来。我敢说很多人会同意这个观点:我不愿意有日本这个邻邦,因为他让人感到不安全。我不了解日本人民的思想,但我知道“中国是友邦”这个观念绝对只有一少部分人认同,更多的人认同“中国威胁论”。可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真的有威胁过日本吗?没有,这是事实。
要道歉的不是中国,是日本。《超越道歉》成了给日本不用道歉的口实,这样的文章防君子不防小人。我们是要《超越道歉》,是有比道歉更重要的事要做,但是我们的交流基础还是离不开民族感情,日本在道歉的问题上总是只摆个样子,这没法解开中国老百姓的心结。中国老百姓只需要真诚的道歉,友好的交流,支援金钱是不能代替道歉,这连孩子都知道。在中国经济强大时,曾帮助过日本,可在日本经济强大时却在中华国地上胡作非为,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没法让中国的老百姓心里平静下来。现在日本经济强依旧大,对中国的援助是应该的,因为中国是友邦,如果你们承认的话。更何况我们不只是索取,我们为你提供原料,成为产品顷销地,因为我们懂得公平的原则。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的强劲,日本经济能复苏吗?我们是邻邦,所以我们才能更紧密的结合,更好的发展。可是你们的健忘实在令人好笑,健忘到当要求道歉当成了威胁。你们的国民在辱骂我们时的专有名词有:“支那”“中国猪”,中国人一般只称呼你们“日本鬼子”因为你们曾经是魔鬼,这算不上污辱。我们不污辱对手,我们懂得平等博爱。
“协作发展才是爱国”,那我到底爱的是哪个国呢?“相互不信和互厌”是不对,可解决这个结的行动一方还是在日本。中国有句老话: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你们情感投资没有累积够之前,我们不信任你。在你们还有害人之心之前我们厌恶你。“富裕的日本—尚贫穷的中国”只是你们片面的看法,中国人没有那么强的伤富心理,中国人只是伤心为什么在我们削弱时,你们不是帮一下老朋友,而是落井下石,更是犯下血醒的罪行。为什么当时我们不能“超越侵略”,而现在贵方又为什么不能“超越负罪感”真诚的道歉。由于贵方的不友好的坚持,友好的共识已经大大的缩水,不得不让中国人放弃友好,走入不信任的防区。友好共识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弱,但这决不是我们想要的。
确实,作为邻国无法离开,因为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希望从前的友邦日本。我们也不愿意总是去揭战争的创疤,可我们听不到真诚的道歉,我们害怕死亡的号角,它似乎随时都会由你们再次吹响。50年过去了,你们都没能教育好国民,没使全体国民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要知道一枚毒针也有可能导致人的死亡,这实在让中国人放心不下。所以我们很无奈,而你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在商业上“不会报怨的客户不是好客户”的道理你们应该是非常明白的。中国人报怨是因为希望找回从前友好的邻邦,中国人的报怨是对日本的监督,中国人的报怨是希望从此不要提心吊胆。中国人的报怨是有道理的,不管你们多不满意,都无法离开。
我们双方是邻国,我们的报怨,无论你们多么不满意,也无法离开。
看得出来是很用心写的文章。但有些地方可能有点武断了。
“我不了解日本人民的思想,但我知道“中国是友邦”这个观念绝对只有一少部分人认同,更多的人认同“中国威胁论”。”这个论断从何处得来的?我接触的日本人多对中国人和中国不错。况且,是否认为对方是友邦,是要解决的问题本身,而不是先决条件。
支那。我搞不懂,为何“支那”是骂人的话。因为它应该是china的音译,比如:indochina翻译成印度支那,查查金山词霸看。
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点醒两国之间和平协作的愿望,有了愿望才有和平的可能性。而我看到的很多网友评论,根本没有这种愿望。
如文中提到的,80年代两国之间关系还是不错的,“两国之间曾高喊不已、不绝于耳的“友好”口号,确实是从其字面本来的意思来接受和理解的”。为何现在变了?是什么在起作用?
在本世纪初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曾在中国建立一个傀儡政府,名为“支那国”。“支那”由此变为一个贬义词,是丧国的标志,是一种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