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信的问题
by Yan
李淼老师最新一个帖子讲推荐信的问题。
推荐信在海外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学生入学,毕业生找工作,甚至想移民的人申请绿卡,都需要推荐信。
在中国,现在推荐信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一个令人不快的普遍现象是,学生申请出国读书,往往自己写好推荐信,推荐人很少改动就签名了,许多年来一直如此。过去对了解情况的人造成很大困惑,那就是,如何判断一个学生,如果推荐信都是千篇一律地说好?
这是大实话。造成这种情况,很多情况下是推荐人的问题。很多年纪比较大的教授,英语水平不足以顺利写出个推荐信来。或者,他们很忙。所以,你请求他们给写推荐信,如果他们同意,会让你先写个草稿,他们过目后签字。
这样的流程不大好,但有时候是没有办法的。真正好的学生并不怕由老师来给他写推荐信,对不?还省得自己写呢。即使这样的流程,推荐人还有两处把关:一、同意不同意给写推荐信;二、看到草稿后修改。
这个推荐信的问题属于“不好,但是可以理解”。关键问题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习惯不同。这就好比发票,在美国一张打印的收据就可算发票,在中国这种就不好使了。当两个体系有明显不同的时候,拿一个体系的标准去套另一个,肯定会发现问题,反之亦然。
Prof. Wen 发现了这么一件事,很愤怒,这可以理解。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得到学习机会,而且,他所要求的这件事不可能在短时间转变(至少我看在10年内没希望)。当然,我知道国内有些比较牛的教授对推荐信的问题很看重,但是大部分毕竟还不是这样。
所以我的观点是,学生自己写推荐信草稿“不好,但是可以理解”。还有一个观点是:不要搞得太过分,不少国外大学招生部门知道中国学生的推荐信有部分是自己起草的,所以,如果你真的自己写了,起码不要把对方当傻瓜。
推荐信制度有一个很不好的负面影响--容易造就“门派”。我感觉美国这边学术界门派之见比国内更甚,为什么呢?大牛的推荐管用阿,他的弟子很轻易的就可以遍布各个高校。至少,我们领域,80%的叫兽都出自两个老头手下。另外,如果你不幸跟了一个很jerk的上司,即使你表现好,但他就是故意使坏,不给你好推荐,你的事业会受很大影响--很多时候,你直接上司的推荐信是必须的。
用开玩笑的说法,推荐信就是制度的(institutional)人情关系网的具体体现,而国内还没有把人情关系网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
今天我刚刚看过几篇关于出国留学的文章,里面讲到的关于推荐信的内容蛮有意思的。说即使是几封推荐信都出自你的手笔,也要保证格式不一样,折叠方式不一样,封信封的胶水味道要不一样……
我觉得真的让一个很牛的教授来写推荐信还是比较有难度的,首先是平时接触的不多,再者就是人家也很忙啊。
推荐信实际上是写推荐信的人用自己的信用度来担保被推荐人,不要以为只有“大牛”才会被考虑信用,但“大牛”或者熟人的信用度比较高这是事实,也是十分可以理解的。这和经济界的信用度没有什么两样。
这个问题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的信用危机的严重性。因为越是将诚信的国家,越是重视这个推荐信。
开玩笑地说,把推荐信的起草任务交给学生,这是最高的信任。
不开玩笑地说,这推荐信的信用度和经济界的信用度,严格地说还是有两样的。你的经济信用度就是冷冰冰的数字,而这推荐信的信用程度则没法量化,同样是“热情推荐”,这话说得可大、可小。
呵呵,现在想起来,我那时的老师还是蛮负责的,三个老师(两个中国的一个美国的)都是亲自给我写的推荐信。不过国内毕竟做不到严格,因为他们的推荐信写完应该是密封好交给我的,不能让我看到里面的内容的,但是他们都没有封口,呵呵,或者说是中国人的礼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