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使用繁體中文?
by Yan
前面一個帖子,我有意使用繁體字,雖然絕大部分訪問者應該是使用简体字的,但很明顯,沒有對他們的閲讀造成任何困難。:)
我不是很清楚當初爲何推廣簡體字,猜測大約是爲了書寫簡單。但是現在計算機已經非常普及,已經很少有人手寫文字了。而在計算機上輸入中文,不管是繁體還是簡體,都是同樣的工作量,而且,傳輸簡體字和繁體字需要的數據量也是一樣的(對不對呢?)。似乎已經沒有理由再推行簡體中文了。
估計很多人會和我一樣覺得繁體字寫出來比簡體字好看,特別是手寫的時候。簡體字讓中文的美感大打了折扣,不僅從書法上講,而且原有的構字与所指的聯係也損失了不少。比如這個麵字,一目了然,麵是用麥子做的。現在用的面字,它同時還是面子的面,方面的面,有點古怪。還有比如這個馬字,多像一匹馬啊。而簡體的马,被扒光了鬃毛,一點靈性也沒有了,和乌鸦的乌差不多。
中文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和載體,但是現在連統一的文字都沒有。在我們考慮、渴求兩岸統一的時候,是否也該考慮一下文字的重新統一?作爲大陸來的人,我希望兩岸能最終統一,而且是以和平的方式(另)。但是如何和平地統一,卻不是很清楚,擁護和平的人也沒有真正考慮過。
大陸人在這個問題上是有點傲慢的,很少有人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考慮。雙方從各個方面來講力量懸殊,兩者合二爲一時權重相差太大。這時候大陸一方更應該主動調整自己以容納臺灣,而不是一味地說:統一,底綫是統一。而臺灣的政客也是利用這一點,製造受威脅,被欺淩的假象,激發臺灣民衆對大陸的抵觸情緒。
如何和平地走向統一是更需要我們討論的問題,其中可能包括文字的統一。我這裡瞎聊一下。
补充:
通过网友的评论,我了解了许多以前不了解的,所以这个帖子的更有价值的部分在评论里。
延伸阅读:
對簡體字的不“鍾”
汉字简化常识
规范汉字
汉字改革
新帖子: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竞争
我算是不反對文字簡化的台灣人,不過我認為簡化字還有改良的空間。
現階段從文意的角度來說繁體字是比簡體字好的。我舉個例子:我下面給你吃/我下麵給你吃,下面在簡體字裡是underside還是cook noodle?繁體系統沒有分不清楚的問題。像這樣的句字文意還是分清楚一點好,減少字面上的雙關語,用辭會比較精確。看是要部份恢復繁體字或者新增簡化規則都可解決這種繁簡轉換造成的字體多對一的問題。
我是來自湖南衡陽的一位普通人,我想說一 下我的觀點。
對於我們普通民眾,在大陸是共產黨,國民黨,民進黨,還是其他什麼黨當政對於我個人來說是無所謂的,只要不是 什麼共和黨,民主黨就行。
我們應該拋開政治,認同民族,民族之情是血濃於水的,是 應該凌駕於政治之上的。將來無論是什麼黨派當政,只要她不把中國搞得烏煙瘴氣,我想我還是 會支持的。同時我也希望大陸與臺灣應該拋開自己的政治觀點,回到談判桌上,互相接納對方,重新攜手一致對外,維護中國在南海,東海的利益,不要讓其他國家離間我們,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又何必互相傷害對方呢。如果可以的話,我建議中國建立一個聯邦政府,俄羅斯式的,臺灣的政客可以到大陸當政,大陸的也可以到臺灣當政。同時我希望大陸廢除簡體字,在小學三年級開講中國傳統文化,同時我也穿倡議大家不要買日本貨,抵制日貨,美貨,菲律賓貨。
剛剛看到有人發帖說什麼華人交流用英文了,叫我們學好英文。別去爭簡體與繁體,我看這個人有點崇洋媚外,自己的母語都沒有學好,憑什麼去學英文?
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爲基礎的,共有七種: 1、採用比畫簡單的古字。如「從」、「衆」、「禮」、「無」、「塵」、「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參見方舟子《字源和漢字簡化》一文)。 2、草書楷化。如「專」、「東」、「湯」、「樂」、「當」、「買」、「農」、「孫」、「爲」等。 3、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偏旁。如「雞」、「觀」、「戲」、「鄧」、「難」、「歡」、「區」、「歲」、「羅」、「劉」、「齊」等。 4、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徵的部份。如「聲」、「習」、「縣」、「醫」、「務」、「廣」、「條」、「鑿」等。 5、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如「遼」、「遷」、「郵」、「階」、「運」、「遠」、「擾」、「猶」、「驚」、「護」等。 6、保留原字輪廓。比如「龜」、「慮」、「愛」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併爲簡單的那個字。比如「里程」的「裏」和「裏面」的「裏」合併,「面孔」的「面」和「麵條」的「面」合併,「皇后」的「後」和「以後」的「後」合併,「憂鬱」的「鬱」和「鬱鬱蔥蔥」的「鬱」合併。這些合併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裏想當然地杞人憂天。
[引用]| 作者 小方 | 04-04-08 10:26 AM
[33] 成功了,哈這一簡化字方案被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採用。 漢字的歷史基本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甲骨文是否是漢字的雛形,依然有爭議),然後有金文(鐘鼎文),大篆,小篆,再經歷隸,行,楷等。需要指出的是,漢字的結構決定了書寫風格(即各種書寫風格是表達了不同的漢字結構)。 由此可以看出,漢字的趨勢是由繁到簡(梁山泊所提出由簡入繁是偷換概念,所謂簡化,是對字型進行的簡化,而不是對漢字本身進行的壓縮),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爲「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宋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範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爲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禮」、「舊」、「與」、「莊」、「夢」、「雖」、「醫」、「陽」、「鳳」、「聲」、「義」、「亂」、「台」、「黨」、「歸」、「辦」、「辭」、「斷」、「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引用]| 作者 小方 | 04-04-08 10:28 AM
[34] Dear Chris,简体字并不是共产党独创,只能说是共产党利用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爲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産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複、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
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佈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引用]| 作者 小方 | 04-04-08 10:29 AM
[35] 钱玄同先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都,国学大师。简体字的第一个推动者,想不到吧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爲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爲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佈,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爲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所以,第一表和第二表和484字,掌握了此兩表的繁體原字,推敲出第三表的繁體字也是可以預料的。就我本人來說,閱讀繁體根本不是問題。關於馬英九先生所題臺灣某大學校長與大陸導遊的例子,我不知道這位校長的「看得懂」和導遊的「看不懂」是不是指的同一個意思。而且這位校長表示臺灣人都看得懂,我覺得不太可能,也許這位校長是說看得懂字,而導遊表示看不懂意思。如果這位校長是說看得懂意思,並且臺灣人都看得懂的話,那麽前陣子東森新聞裏面杜正勝(應該是這個名字把)先生表示看不懂《阿房宮賦》就是假新聞。
[引用]| 作者 小方 | 04-04-08 10:32 AM
[36] 继续另外,文化其實是一種知識,不通過學習,誰也不可能生來就懂。有沒有可能一個三歲的臺灣小孩子認識了木字,然後你再給他寫兩個木在一起,他張口就說這不是林字麽。
不肖生所舉的漢字簡化引起歧義的例子不值一提,漢字要放到具體的句子中,不會引發歧義,你如果單獨摘出來,不論繁簡,恐怕都會引發歧義。而且關於後藤的例子更是可笑,你說後藤憑空消失了,爲什麽不說後藤被創造出來了?而且後,後在日文不同音的問題,恐怕你應該知道漢字有一種東西叫做破音字吧。另外,所舉的「幹」,「乾」的例子說了這位先生對簡體字缺乏瞭解。建議簡化字的反對者都先去學學簡體字,再來發表高論。否則,支援簡體字的人大體都懂繁體字,而反對的人卻對簡體字一竅不通,這架還怎麽打?
國標字形檔中,似乎收了一些繁體字,比如「於」、「餘」、「乾」、「麽」、「讎」、「徵」「像」,好象就分別是「于」、「餘」、「幹」、「麽」、「仇」、「征」、「象」的繁體字,有些人也喜歡用前者來代替後者。有的人可能會奇怪,國標收字不多,爲什麽會去保存這些繁體字呢?
其實這些字都不是繁體字,它們都屬於現在中國大陸的標準用字,但是有特定的含義和使用範圍,不能用它們來代替簡化字。
「於」:讀音爲「烏」,是表示讚美的歎詞,比如「於乎」、「於戲」。不能代替「於」。
「餘」:此字只用於人名和文言文,在用「餘」可能引起混淆的時候,比如唐朝有個詩人叫「朱慶餘」,文言「餘年無多」(如果寫作「餘年無多」就有了雙重意思。)
「乾」:讀音「前」,用於「乾坤」、「乾隆」等。不能代替「幹」。
「麽」:讀音「磨」,只用於成語,如「么麽小丑」。不能代替「麽」。
「讎」:只用于「校對文字」這個意思,如「校讎」、「讎定」。不能代替「仇」。
「徵」:讀音「只」,五音之一。
「像」:此字原來廢除,後來恢復,基本上可與「象」同用(但「象牙」、「象徵」不能寫作「像牙」、「像征」),但在使用習慣上已與「象」有了分工,只局限於「圖像」這一意思,如「畫像」、「虛像」。
[引用]| 作者 小方 | 04-04-08 10:36 AM
[37] 接上而且,臺灣人說書寫的繁體字是否是最標準的,依然有待商槯,就拿老子的《道德經》來說,河上公本就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版本有差別。茴字的四種寫法你認識麽?(魯迅《孔已己》)韓國的中文寫法很多要比臺灣,香港的寫法更接近于中國傳統的寫法,你瞭解麽?今天出土的許多文物,如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敦煌變文集等都有許多簡化字,至於宋元以來,各種寫本中的簡化字更是滿目皆是,雖然沒有得到政府的承認,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間卻非常盛行,與官方文書形成鮮明對照。
不肖生先生說簡體字好認好寫,那麼簡體字教育出來的中國人,有幾個得了諾貝爾獎了?這更是明顯的邏輯混亂,那我可不可以說簡體字教育出來的中國人,卻沒有出現李登輝,陳水扁這樣的王八蛋?另外這位先生說要結合日本韓國,更是可笑,二戰以後,日本也打算完全放棄漢字,但因爲日文假名只能表音,廢除漢字後很不方便,最後漢字得以留存,但1946年日本內閣公佈了《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131個是簡體字(日本成爲略字),與中文簡體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的9個。朝鮮1948年完全放棄了漢字,韓國從1970年宣佈停止在學校教授漢字,自1976年以後,使用漢字的人愈來愈少。但近年又有恢復漢字的呼聲。1983年《朝鮮日報》公佈第一批簡體字90個,與簡體中文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的4個。另外,日本自創漢字,稱「國字」,另外改變某些漢字的意義,稱爲 「國訓」,這些你也都瞭解麽?
佐織女是所說簡體字不符合造字的規則,沒有神韻,就拿衆字來說,繁體爲「眾」, 簡體的寫法是三個人疊一塊,這是「衆」字的最原始的寫法,甲骨文就已經這麽寫了,就是《周語》所謂:「人三爲衆。」非常地好認好解釋。可是繁體字的「衆」字,有多少人知道它爲什麽那麽寫?原來它的下部,實際上也是三個「人」,只不過變了樣了,不說還不容易看出來;而上部呢,根本就是寫錯了,本來的寫法應該是一個橫著的「目」,《說文》解釋說:「目,衆意。」再來看「從」字。簡體的寫法是兩個「人」字並在一起,這也是「從」的最古老寫法,也見於甲骨文,取「兩人相從」之意。繁體的「從」可就不太好解釋了,它的右上角,是兩個「人」,保留了「從」的最初寫法,可是其他部分呢?我們對照小篆,才發現這個字也是寫錯了,它的雙人旁和右下角應該合在一塊,成爲一個表示行走的偏旁,這大概是在小篆的時候才添上去的,楷書再把它割成兩半,可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對古籍進行研究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字其實前後的版本是不一樣的,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書籍是靠抄謄來傳播的,字的謬誤在所難免。就我自己對河南話的觀察發現其實很多河南話的字音是誤讀,但是很多人以爲是正音,錯別字難免發生。
[引用]| 作者 小方 | 04-04-08 10:40 AM
[38] 接上我們再來看蠹石先生的文章,「總統府強調陳總統寫的是中文的簡體字,不是中共的簡體字」和嘲笑師大中文系教授簡明勇不懂書法。兩個集合,A=中共的簡體字,B=中文的簡體字或者這位先生說的草書。這位先生已經承認中共的簡體字大都跟草書一樣,那麽陳水扁先生所寫的「員」字應該是即屬於集合A,也屬於集合B。不知道爲什麽這位先生要嘲笑那爲中文系教授,難道「員」屬於集合A不是真命題?另外,如果找一個大陸人,找一個臺灣人,兩個人都寫了一個「員」字,不署名,拿給另一個臺灣人看,這個臺灣人隨手拿起一張說,這個是臺灣人寫的草書,寫得不錯,是不是跟懷素,張旭臨摹過?然後拿起另一張說,一看就知道是中共的簡體字,糟蹋中國傳統文化。大家想想可能麽?(簡體字不能以草書的形式寫?)即使是同樣使用繁體中文的香港,有些寫法與臺灣的也不同。例如「裡」和「裏」字。
再回到原來的問題,使用簡體中文便會導致文化上的麻煩,而繁體中文就不會?先不說簡體中文只有2000多字,就我對我認識的臺灣人提問:什麽叫做內聖外王?什麽叫做格物至知?很不幸,我認識的兩個人都不知道。瞭解的人應該知道,這些是儒家文化的基本概念。看來,繁體並不能夠保證文化必定被傳播。而且,文化是被學習的,如果不學習,別說繁體中文,你就是用甲骨文又如何?莎士比亞距今僅400多年,他的原著大部分英國人已經讀不懂了。1066年諾曼征服後三百年內,英格蘭的國王只講法語,依然沒有影響到英國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強盛!
大約兩年前,臺灣的綜藝節目《綜藝大哥大》在張菲的帶領下,加上一個姓夏的女人,對大陸的電影一名進行了一次詆毀,稱spicy girl在大陸被稱爲香料姑娘等等。後來被大陸網友證明爲臺灣人自己的意淫。我本人也寫過抗議的信到那個欄目,不過沒有回音。後來在中時電子報上不痛不癢的說明了這是作假。還有臺灣的網友說這不過是搞笑,沒必要這麽認真。我想我要是碰見人就說臺灣人是弱智或者說那700多顆導彈不過是逗你玩兒呢,不必當真,你心裏怎麽想?基於這些,我對臺灣人口中說出的民主兩個字有本能的反感,只學會了皮毛,卻不懂其中的意義。(廢話說多了)言歸正轉,我們來看看臺灣的語文功底,臺灣,大陸英文電影/遊戲翻譯對照:
[引用]| 作者 小方 | 04-04-08 10:41 AM
[39] 接上 台譯 原名 國內譯名
神鬼戰士 Gladiator 角鬥士
神鬼交鋒 Catch me if you can 貓鼠遊戲
神鬼玩家 The Aviator 飛行員
神鬼奇航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加勒比海盜
神鬼願望 Bedazzled 蠱惑交易(港譯)
神鬼剋星 The Brothers Grimm 不詳
神鬼寓言 Fable(這個是遊戲,不是電影)
神鬼傳奇 Mummy 木乃伊
神鬼追緝 Art Heist 偷天盜影
神鬼認證 The Bourne identity/Supremacy 波恩的身份/諜影重重
神鬼妙計 Foolproof 不詳
神鬼拍檔 Bad Company 臨時特工
神鬼出竅 x change 替身殺手
神鬼第六感 the others 小島驚魂
神鬼至尊 The Saint 聖徒
神鬼尖兵 sneakers 潛行者
神鬼教父 stander 安德列·斯坦德
神鬼戰將 Hidden Agenda 神秘進程
神鬼任務 the art of war 戰爭的藝術
除了「神鬼」系列,有名的還有「魔鬼」系列: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魔鬼毀滅者(Eraser)、魔鬼大帝(The true lie)等;我個人在google上搜索了一下,好像上面所舉的都是事實存在的。如果有不對的,還請指教。
人對於傳統的東西的理解一般不容易會改變,甚至不願意去討論。但是在與學術上來說,不應該是這樣的。孔子及其弟子做《大學》,《論語》,而朱熹自己加以解釋,爲《大學章句》,不知道諸位認爲《大學章句》便是完全正確,就是孔子的本意麽?即使是孔子的本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從四德」,「父母亡,爲仕者需丁憂三年,稱守制」,不知道這些臺灣都也有麽?――傳統文化一詞太厚重,希望不要動不動就拿出來嚇唬人。
堅持繁體中文具有絕對化優勢的,我建議你去學習甲骨文,各種異體字,不多,漢字現在已知收錄最全的大約6萬多字。傳統文化在大陸的情況不是很好,這是事實,但也並不是由於簡體字造成的。
[引用]| 作者 小方 | 04-04-08 10:44 AM
[40] 关于文化保护的问题本人是学理工出身,但是家父自幼就教读《古文观止》,精通不敢说,基本我都能看懂,简体并没有影响我学习。
国内拍了历史名著的电视,全部忠于原著,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反观港台拍的历史片,要不是断章取义就是乱改历史,由于成本的原因把历史娱乐化,真是乱七八糟,小孩子看了以为这就是历史。反而是大陆有这个实力还原了原著的精神,
1.电视剧《西游记》1986年拍的,现在电视台还有播,连续播放了22年,影响了三代人,这是繁体字区港台绝少见到的现像,我儿子4岁都知道孙悟空。
2.《红楼梦》1986年拍的,当时播放时盛况空前
3.《三国演义》1991年拍的,动用军队、战马来协拍,香港恐怕做不到。
4.《水浒传》1994年拍的
文革禁止的《家谱》在90年代重修了,家庙也在前几年重修了,应客观说大陆现在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今天是清明节,从今年开始视为法定假了,这就是证明。
[引用]| 作者 小方 | 04-04-08 11:01 AM
[41] 小方:
以上是台灣人的博客裡面的 關於字體 其實有歷史知識和深入了解的都知道 台灣的繁體 大陸的簡體 香港的“繁體” 包括日本的漢字 都不是正宗的國字 簡單來說 就連香港的繁體和台灣的繁體都有不少出入 都算不上真正的古文繁體 又何來正宗?讀讀《老子》《論語》《墨子》原本吧 真正研究起來 台灣 香港的體字甚至可以說是莫名其妙的繁體字 裡」和「裏 香港和台灣人看了是不是慚愧呢?你們的繁體也都沒統一呢?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從四德」,「父母亡,爲仕者需丁憂三年,稱守制」,不知道這些臺灣都也有麽?――傳統文化一詞太厚重,希望不要動不動就拿出來嚇唬人。
另外 多去看看的 方舟子《字源和漢字簡化》 簡化字可不是什麽共產黨的產物 太抬舉了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當有人居然把國民黨開啟的簡體大門 放到只是延續推廣的共產黨頭上時 有點無語
中国今天的语文现代化政策:
全国学英语,汉字保持现状,汉语拼音作为汉语罗马化的统一规范。
重新回顧了一遍漢字簡化的歷史(維基百科中可以見得),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能掩蓋——目前的簡化漢字方案是失敗的作品。
因为它已經大大違背了中國東漢以來標準的“六書”造字原則,是胡亂的簡化行為,與先人書法中出現的草書藝術簡字意義完全顛倒。
世界上漢字本來只有一種,爲什麽非要強制性地亂簡化,阻礙了漢字文化圈的自由交流呢?
並且,中國大陸是漢字的發源地,卻在使用最不像樣的漢字,真是笑話中的笑話。
在這個全是電腦打字的時代,中國民眾继续深化地使用掃盲用的簡體字已經沒有必要了,簡體字已經慢慢變成了代謝產物……使用真正的漢字才可以繼承先人,更好地放眼未來
[…] 忽然想,繁体字会不会像是烟花爆竹一样,仍然具有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在若干年之后,又复现它的生机呢?我知道简化字的推出 ,无疑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在繁体字中所蕴藏着的中华文化的丝丝缕缕,也一气并简化掉了。一个事实是,台湾还在用着,香港还在用着,似乎也没有太大问题。如桑林志 所言: 比如這個麵字,一目了然,麵是用麥子做的。現在用的面字,它同時還是面子的面,方面的面,有點古怪。還有比如這個馬字,多像一匹馬啊。而簡體的马,被扒光了鬃毛,一點靈性也沒有了,和乌鸦的乌差不多。 […]
引述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717.htm
“希伯来语奇迹
随着犹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希伯来语灭亡了两千年,但以色列建国后,希伯来语人为地复活。这在世界语言历史上是属于绝无仅有的奇迹。今天的希伯来语,和两千年前的希伯来语是相通的。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到古以色列大卫王的年代。现代的以色列人可以听懂两千年前人们的对话。现代的言语能够做到与两千年前的语言相通这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绝无仅有的奇迹。”
知道为什么吗?
最好的网站推广软件,最好的博客群发软件,
最好的供求群发软件.www.ruyiwww.com,QQ:597700796.
最好的网络营销软件,最好的论坛群发软件.
最好的博客群建软件,最好的留言本群发软件,
最好的网络推广软件.最好的信息发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