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使用繁體中文?
by Yan
前面一個帖子,我有意使用繁體字,雖然絕大部分訪問者應該是使用简体字的,但很明顯,沒有對他們的閲讀造成任何困難。:)
我不是很清楚當初爲何推廣簡體字,猜測大約是爲了書寫簡單。但是現在計算機已經非常普及,已經很少有人手寫文字了。而在計算機上輸入中文,不管是繁體還是簡體,都是同樣的工作量,而且,傳輸簡體字和繁體字需要的數據量也是一樣的(對不對呢?)。似乎已經沒有理由再推行簡體中文了。
估計很多人會和我一樣覺得繁體字寫出來比簡體字好看,特別是手寫的時候。簡體字讓中文的美感大打了折扣,不僅從書法上講,而且原有的構字与所指的聯係也損失了不少。比如這個麵字,一目了然,麵是用麥子做的。現在用的面字,它同時還是面子的面,方面的面,有點古怪。還有比如這個馬字,多像一匹馬啊。而簡體的马,被扒光了鬃毛,一點靈性也沒有了,和乌鸦的乌差不多。
中文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和載體,但是現在連統一的文字都沒有。在我們考慮、渴求兩岸統一的時候,是否也該考慮一下文字的重新統一?作爲大陸來的人,我希望兩岸能最終統一,而且是以和平的方式(另)。但是如何和平地統一,卻不是很清楚,擁護和平的人也沒有真正考慮過。
大陸人在這個問題上是有點傲慢的,很少有人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考慮。雙方從各個方面來講力量懸殊,兩者合二爲一時權重相差太大。這時候大陸一方更應該主動調整自己以容納臺灣,而不是一味地說:統一,底綫是統一。而臺灣的政客也是利用這一點,製造受威脅,被欺淩的假象,激發臺灣民衆對大陸的抵觸情緒。
如何和平地走向統一是更需要我們討論的問題,其中可能包括文字的統一。我這裡瞎聊一下。
补充:
通过网友的评论,我了解了许多以前不了解的,所以这个帖子的更有价值的部分在评论里。
延伸阅读:
對簡體字的不“鍾”
汉字简化常识
规范汉字
汉字改革
新帖子: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竞争
毛澤東分裂了蒙古
先把蒙古拿回來吧
蔣介石分裂了蒙古
先把蒙古拿回來吧
周先生只是看见二十世纪初叶的国际现象。难道中国的崛起是因為放棄了中文?英文的强势有多久?百年前还是法文的世界。国际性只是跟着经济走。再三十年,你想中国的经济在哪里?中文的国际性弱?你看清楚吧!
真是笑话,对繁体有爱心的人,对中文和中国信心更大。
堅持做中國人的就繼續用中文,好的簡體用,好的繁體用。因為都是中國字。要透過拼音放棄中文的就由他,如果他們認為英文和拼音是世界趨勢,那就由他們投誠做洋人吧。反正他們對中國沒信心。如果對中文沒信心,只想做大國的人,下一步相信他們會提只要是中國歸順美國,就可以更早完成大國夢!
我可不会希罕叫他们同胞。
汉字改革还需要吗?
有了英语化和汉语罗马化,汉字改革不必要了。英文和拼音已经能够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让汉字保持现状,自生自灭吧。
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贺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江蓝生
尊敬的周有光先生: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今天参加这个气氛隆重而热烈的聚会,庆祝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我感到非常荣幸。周老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长寿的语言学家,还有三天,他将走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即将踏上人生第二个世纪的路途。这样的百岁人瑞,不仅在语言学界前所没有,就是在整个学术界也属凤毛麟角。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全体同仁,谨向周先生及其家人致以热烈的祝贺!
周先生是我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的功臣,从新中国成立伊始,他就投身于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等语文革新工作,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应用方面贡献尤其突出,赢得了语言学界和社会的尊敬和赞扬。在此,我还要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同仁,向周有光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不曾与周先生共过事,在有数的几次接触中,周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和蔼、通达、淡泊。我对周先生的了解,更多的还是通过读他的著作。
我喜欢读周先生的书。在周先生笔下,枯燥繁琐的语言文字知识变得既明白易懂,又趣味盎然。周先生的叙述深入浅出,简约明了,就像在跟读者促膝谈心;周先生的文字自然朴实,毫无一丝斧凿的痕迹,像清泉在山间流淌,又像行云在天际飘过,给人一种说不出的舒爽和美感。周先生善于概括,无论多复杂的事物,他三言两语尽得其要。比如我国近代以来语文现代化运动的目标,他用“文体的口语化,语言的共同化、文字的简便化、注音的字母化”这四个“化”就准确扼要地标示出来了。关于现代汉字学的发生与发展,周先生是这样描述的:“‘现代汉字学’是个新名称、新事物。它播种于清末,萌芽于‘五四’,含苞于解放,嫩黄新绿见于今日。”寥寥数笔,就把一个学科的历史阶段和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而且文字还那么形象生动,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
读周先生的书,明显地感到他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他谈语文现代化,决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他指出:“语文现代化,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一件世界性的大事”。他说:“为了认识‘汉字’在‘人类文字’中的历史地位,要把汉字放在上下五千年和东西五大洲的‘文字世界’里加以考验”。从他对世界各国特别是汉字文化圈各国语文现代化历程的介绍中,从他对清末以来我国语文现代化的曲折经过的回顾中,我们不仅开阔了视野,获取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相关知识,而且也从周先生上下五千年、东西五大洲的侃侃而谈之中,认清了世界语言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从而更加明确了我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的方向。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是一个大学者必备的科学素质,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体现,周有光先生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所以他的许多见解都带有前瞻性,而且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读周先生的书,还能深切地感到他实事求是的精神。他说话总是那样平实、合情合理,从不言过其实,虚发空论。当世界各地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遍行天下的世纪,周先生对此却保持了相当的冷静。他说:“汉语的国际地位,不可过高估计,也不可过低估计,应当作适如其分的正确估计。”“联合国文件的原文,80%用英文,15%用法文,4%用西班牙文,1%用阿、俄、中文。”而在这1%中,“汉语的国际性最弱,及不上俄语,也及不上阿拉伯语。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首先改变汉语本身,那就是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普及汉语的共同语。”周先生这番话意味深长,既提倡了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又反过来说明推进汉语规范化、普及共同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对实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辩证的思想方法,有时还需要宽阔的政治胸怀和无私无畏的勇气。周先生就是这样的学者。他一方面积极推动民族共同语的普及,另一方面很早就提倡实行普通话和方言的双语制;他一方面积极推动汉语的规范化、为汉语走向世界而努力,另一方面又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实际出发,提倡实行汉语和英语的双语制。他说:“任何国家想要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英语没有国籍。谁利用它,谁就得益。”这些大实话,是很代表周先生思想风格的语言。
周有光先生是令人羡慕的,他不仅高寿,而且健康、充实,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直到今天他仍在思想,仍在读书写作,这更不是一般人能望其项背的。我想这跟他平和宽仁的性格有关,跟他一心向学、充实幸福的人生有关。“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仁者寿”,“智者达”,周先生之谓也!
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既要分享他的荣誉和幸福,更要学习他的品质和精神。要向他一样,积极推进信息化时代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要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需要出发,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既要积极地引导社会遵循已有的各项规范标准,又要根据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变化的实际,对已有的标准加以整合、修订和完善,特别是要根据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及时地推出一些新的规范。当然,做这些工作都要十分谨慎,务求科学、稳妥。我们推进语文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值此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之际,我们再次向他和他的家人表示祝贺!恭祝有光先生健康快乐,福上加福,寿上添寿!
2005-1-10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穿梭机
(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45周年)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 周有光
西学东渐和文字改革
文字改革是“西学东渐”的一个侧面。“西学东渐”缓步走来,文字改革跟着缓步走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和推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
从洋人方案到华人方案。1605年利玛窦设计注音罗马字,便利洋人学习中文;1892年卢戆章设计厦门切音字,便利华人学习文化,开始文字改革运动。
从外国习惯到中国规律。英、法、德、西、葡等国,各自设计适合本国习惯的注音罗马字(鲁迅有20种拼写法);1928年的“国语罗马字”开始按照汉语音系的规律利用罗马字。
从声韵双拼到音素拼写。1900年王照官话字母和1906年卢戆章中国切音字母都是声韵双拼,脱胎于反切;注音字母改为声介韵三拼,突破了反切;“国语罗马字”实行音素拼写。
从民族字母到国际字母。1918年的注音字母采用古汉字形式,这是切音字运动的成果;1928年公布的“国语罗马字”正式采用国际字母,外国字母变成中国字母。
从内外有别到内外一致。注音字母用于国内(小学和词典),国语罗马字用于国外(小学不教);1958年改为国内国外统一使用“汉语拼音方案”。
从国家标准到国际标准。1958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拼音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中国字母走出中国。
从音节分写到分词连写。汉语拼音方案是“音节”拼写规则;1988年“语委”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是“语词”的拼写规则;正词法刚刚开始,还要清除前进道路上的路障。
从1605年利玛窦设计方案,到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标准,经过377年。这377年,就是“西学东渐”和文字改革缓步走来的时期。
正要纪念“汉语拼音方案”45周年的时候,电视播放了《走向共和》。文字改革是“西学东渐”的一个侧面,走向共和也是“西学东渐”的一个侧面,文改和共和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开头都很幼稚。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之后,开始有紧迫感。辛亥革命之后,初步得到实践;帝国改称民国,反切改为注音字母。五四运动时期达到高潮,可是赛先生姗姗来迟,德先生没有拿到签证。文改和共和的道路同样崎岖不平。
中国的汉字和罗马的字母,东西十万里,上下两千年,风马牛不相及也。想不到汉字跟字母终于缔结姻缘,两相偎依。这就是历史。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穿梭机
45年来,“汉语拼音方案”的作用不断扩大,人们对它的历史意义渐渐了解。人们把它比作各种有用的东西,给它起了许多有趣的外号:
由于它是汉字的注音工具,它被称为扫盲的“钥匙”。
由于它是护照上汉语姓名的拼写法,航空界说它是登机“通行证”。
由于它印上交际用的名片,它被称为“介绍人”。
由于它是东西文化的媒介,它得到东西文化“桥梁”的美名。
由于它有利于融汇中外文化,外国学者说它是文化的“催化剂”(catalyst)。
由于拼音用于索引,它被比作马路上的“指路牌”和“照明灯”。
由于它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留学生说它是“芝麻开门”。
由于“拼音变换汉字”已经是电脑输入中文的常用技术,它是电脑上的“芝麻开门”。
由于电子邮件的华人地址中大都有拼音字母,它是伊妹儿的“芝麻开门”。
由于它能往来于喜马拉雅山的两边,它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穿梭机”(shuttle)。
最近我遇到两件事情,都说明“汉语拼音方案”发挥了“穿梭机”的作用:
一位英国青年在伦敦利用拼音学了中文,然后来到中国访问不同阶层的家庭,写成一本中国记事。他说:“拼音引导我来到中国。”
《汉语大词典》(1986),收古今词目37万条,其中多字词目没有拼音索引。美国学者梅维恒教授捐资聘请专家,经过三年工作,给全部多字词目加注拼音,刷新了词典的检索技术。
这两件事情使我明白,中国需要拼音,外国也需要拼音,拼音属于世界。“穿梭机”往来东西,沟通中外。
21世纪是全球化加速前进的世纪,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将进一步走向世界,这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是世界文化的发展。“汉语拼音方案”这个“穿梭机”将在21世纪担负起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2003-05-13,时年98岁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webinfopub/ajjcmore.asp?columnid=160&columnname=ÖÜÀϽ²¹ÊÊÂ
中文挽救不了,由它去吧!
——————————————————————————–
周有光也说了汉字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千真万确的,什么“中文热”只是一种为了心理平衡的吹嘘而已。汉字难学难用,在Internet经常乱码,加上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内斗”,在国际上的应用困难重重,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况且停止文字改革,转而全国学英语也是中国自己的选择,中文挽救不了,由它去吧!
She leaned forward totally spies nude and she opened her lips and it to withdraw. Suck it was.
在下是臺灣人,個人覺得簡體字書寫便利,繁體外觀典雅。
兩者的興衰存廢,就任其自然競爭淘汰吧…
以己所見,華人要普遍恢復使用繁體字大概是很難吧?
然而對長期以來維持繁體書寫的地區,短期內正式改用簡體,
應該也不容易…不如就彼此都多少互相學一些,總是利多於弊吧?
另外關於兩岸統獨的爭議,在下認為於所謂的民族氣節或祖國大業之前,
是否應該先考慮個人的人格與福祉,尊重各方成長背景、時空環境的
差異呢?私以為政治或國家種種,若不以每一個體實質利益的考量為前提,就容易淪為少數人控制多數人從而謀取巨大私利的意識形態工具。
對我而言,民族主義這種東西,對人類來說根本就是可以遺留在上一世紀的殘餘。尤其是將作古之人的榮耀恥辱、愛恨情仇攬於一身而振振有詞
的作為,對世界的未來真不知有何實質的益處?
在下期許自己對另外一人的敬重或友好是因為對方的賢德優秀,
而非因為它是中國人、台灣人或某處來的人;對事情或觀點的
論斷是就其真假對錯、利弊得失來衡量,而不是它來自西方或
東方。
迎接全球化世界新时期的竞争
为了迎接世界新时期的竞争,中国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全面英语教育(英语为教学语言),汉语课教学汉语拼音和1000个基础汉字[基础华文/千字文(周有光建议)](个人对其他汉字有兴趣者可以通过拼音自学,或在中学选修汉字语文课,大学提供现代汉语及汉字文学课程让学生选读),以节省时间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人尽其才。新的一代都在同一个起步点学习,幼儿园、中小学全面免费教学。所有中学毕业生都有权利继续大学教育,公平竞争,政府贷款给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工作后分期还款。
They still accepted him hard that caused her streaming, motorcycle boots and i saw the.
你們很無聊啊!這有什麼好爭的啊,都是中華民族的產物!好的東西就應該保留下來,不好的可以改進啊.不要只往後看好不好?!大家都是中國人,就應該和和氣氣的啊.古人的文字不也是一點點的改進的啊!我們現在的改進也是為了日後的子子孫孫!有誰能保證這些都是一成不變的啊!發展……
大陆那么多人使用简体汉字,台湾才有多少么?
改变不是很简单的,时间会说明哪种更好更适合使用。不是哪个人可以说改变就改变的。
Most of the people are not interest in Simplified Chinese or Complex Chinese, they are interest in English.
周有光也说了汉字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千真万确的,什么“中文热”只是一种为了心理平衡的吹嘘而已。汉字难学难用,在Internet经常乱码,加上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内斗”,在国际上的应用困难重重,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况且停止文字改革,转而全国学英语也是中国自己的选择,中文挽救不了,由它去吧!
话虽如此 ,但我觉得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别人看不懂又有什么用 。
还是大家互相学习吧。
http://www.cidu.net/mud/aiguo/
我看了上頭的文章,感覺上像是杜撰的,而我對於
裡頭的論述頗不以為然,但其中有些對話卻蠻有意思的。
——————————————————
『你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甚至我可以說,
中國人,懂中國的文化,絕對沒有我們日本人懂得多。』
『沒關係,其實這也是你們文化的一部分。你們連祖先
寫的字都放棄了。』
『你們接觸的都是外面的文化,而中國人又對自己的
文化不感興趣,當有一天你們一覺醒來,發現身邊的
一切都是別人的時候。你們連後悔都來不及啦!』
——————————————————
有一回掃墓,我叔叔有感而發的說:何必留家產給子孫,
兒孫自有兒孫福,而且還是你不認識的陌生人…。
是啊,有多少人能夠五、六代同堂,看著曾曾曾…孫子
長大,對我們來說,這些未出世的子孫都是陌生人,他的
成就與榮耀都與你無關。對我們來說,那些素未謀面的
祖先也是陌生人,我之於他,充其量不過繼承他的姓,
還有代代相傳的傳統、習俗和信仰。
新中國成立後,簡化文字、除四舊,早已切斷了與舊中國
的關聯。對現在的中國人來說,古代的祖先真的是毫不相干
的 “陌生人” 了,除了繼承他的姓以外,他還留給你什麼?
就只有中國這塊土地,和一些遺跡、文物了吧…
當然新中國人要向前看,走自己的路倒也無妨,以前的
典章文物就只能送進博物館緬懷,你們會感到一絲一毫
失落嗎?如果不會,創造自己的新文化又何妨?
就我個人來說是有點婉惜,舊的傳統、習俗和道德觀
也有好的部分,但”除四舊”好壞通殺,一律被抹殺了。
我在上海待了一年,已感受不到在四維八德洗禮下,
所塑造出來雍容大度、謙沖自牧的性格。大多數人
好面子,跟上頭的那篇文章裡的主角一樣,喜歡爭論、
強迫對方接受你的觀點。
看著朝代不斷更替,古代漢族的潛在思維對政治已不大
感興趣,只要能安居樂業、光宗耀祖、轟轟烈烈過完這
一生就算了。所有精力都放在這上頭,生活當然是多采
多姿,且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優點,創造出更璀璨的文化
。傳統的中華文化,具有傾聽、了解和包容異質文化的
雅量,即便對方想法很偏激,頻頻大放闕詞。歷史的軌跡
反映了中華文化像融爐,不知不覺就將對方給吃了,讓
不少民族融入成為漢族的一份子。當然這也沒啥好得意的
,只是不繼承祖先文化遺產,”未來還會有中國人這一詞嗎?”
台灣人還保有漢族式的思維,當不當中國人無所謂,
但得維謢祖先代代相傳的傳統和習俗。漢族之所以
為漢族,歸根究底只是來自於對祖先的認同。
再回到簡、繁體中文的主題上,我發覺中國的年輕人
貼文章用詞不到位,打字也不太選正確的字,不知道
是不是字義對他們來說已不太重要?音一樣就行了。
因為在簡化過程中,有些繁體字多字變成一字了…
傑、杰 ==> 杰
發、髮 ==> 发
彙、匯 ==> 汇
麵、面 ==> 面
精確掌握中文字義,才能寫得出好文章,要不然引喻
失義,很難引得起讀者共鳴。
有些事物為了生活效率會被簡化;但套上藝術、文化
則會繁化。繁化是講究精確,就文字來說即是追求
望文生意的境界。如果吃西式排餐,你會發現刀叉
真是多,銳利程度有別,切不同肉類、蔬菜要用不同
的刀。為何茶道的規矩那麼多?熬一鍋豬骨湯要六個鐘頭…
顯然繁化決不是為了效率,那有沒有必要則是見仁見智。
當歌舞昇平的年代,不愁吃穿的時候,人就會不安份,
搞一些有的、沒的,藝術、文化於焉產生。
==================================================
中文的命运说道:汉字难学难用?
一些研究报告指出,中文的学习曲线是刚开始很高,
但逐渐趋缓,只要会三百个常用字就可以读报纸,
五百字大部分的生活用语都不成问题。
也就是说用得越久,投入学习的比重相对低。
拼音类的却相反,刚开始进入门檻低,但要不断学习
新词彙,每年各地区、各专业领域创造的词汇多如牛毛。
==================================================
中文輸入法推薦大家用嘸蝦米,可以打出簡體、繁體、
日文漢字。以 A-Z[].,為字根,中文一千多個常用字,
可於三碼內打完。教學、基本字根、進階字根,網路上搜就有。
http://liu.twbbs.org/xliu/
因為字碼表是有版權的,所以偽.蝦米不提供,可以自己作。
最原始的字碼表,可安裝試用版取得 http://www.liu.com.tw/
到 http://liu.twbbs.org/liuftp/tools/ 下轉換程式,
可添加缺字。
It russian spreading pussy fall over the negative. Meeka was applied.
yes,I like english too
yes, English is the common language of the world indeed.
中国文字的内斗
繁简之争
汉字内码的混乱
万码奔腾
地方主义排斥民族共同语
地方拼音排斥汉语拼音
现代仓颉争雄
长期内斗,到头来全国学英语,中文走向没落。
请问一下:想哭没理由!繁体字怎么写。帮个忙先?
繁体字中蕴含着几千年中国文化
而简体字根本看不到这些而且没有美感
现在的中国几乎丢弃了所有的传统
可悲
很赞同lz的建议
既然当初只是为了推广文字简化
现在普及了电脑打字
可以重拾繁体
每一个繁体字都包含了古人造字的故事
学习文字的同时能够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
这样中国的传统才能代代继续下去
不然也许再过几百年可能十几年
炎黄子孙对于博大精深的历史还能了解多少
体会多少
集成多少
了解华夏历史绝不仅仅只是把朝代事件死记硬背下来
而是能时时刻刻感受到
并且为我们华夏的历史所骄傲
最能体现这点的就是文字了
真不懂当初怎么能够舍弃繁体
人类从打绳结记事到后来发明了文字
文字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继承
繁体字的艺术美妙
是不能够因为任何理由删减的
Now. Had peter? Laura realized she skipped anatomy of feet away pulling me on.
很同意” 娃娃 “的說話, 請繼續為繁體字說句公道話!
我是中国大陆人。简体字当初的普及是为了扫盲。毋庸置疑,这个举措降低了当初我们学汉字的难度,而且绝不是一星半点。我亦承认繁体字的好。让十几亿人突然改回用繁体字,你们觉得容易么?繁体字的简化,难道不是为了更加推广汉文化??
如果你喜欢,如果你有这样的能力,你可以写繁体字啊,没有人禁止不准写繁体字。我一同学,不是港澳台地区的,因为喜欢繁体字,从小到大写的都是繁体字,包括高考。
香港人大都重英轻中,还谈繁体字好?
我完全贊同帖主的意見!我是大陸人,近年意識到簡體字的問題和害處,已經著手學習書寫正體字,現在基本沒有問題了!前後兩個月左右,即可把字體練好。相信很多覺醒了的大陸人都跟我一樣。
也有不少人還抱著簡體字“簡便”“進步”的觀點。對這些謬誤,批判的材料已經數不勝數。請自己去閱讀思考。我堅信總有一天,畸形的簡體字會被廢除,正體漢字再次成為統一中國的統一文字。此統一,可堪比秦始皇統一七國!
至少在大陆用笔写字还是很普遍的,同意繁体字比较“复古”,比较有味道,但如果都写繁体字的话岂不累死。。
我小时候练过毛笔字,很喜欢写繁体字的感觉,但如果平时都写繁体字的话还真的蛮麻烦的。。。
樓上的書寫速度的觀點就屬于以訛傳訛的結果。前面的評論也有人說過,畸形的簡體字沒有出現之前,漢字就一直都有手寫體。區別於書面體,手寫體有很多寫法就是現在的簡體雛形,而且更合理。簡體字則是硬生生把書面體的字形完全破壞,用大量手寫體代替書面體,這是一種倒退!
~~~~~~~~~~~~~~~~~~~~
簡體字較繁體字書寫快速?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72554&extra=page%3D1
论繁体字与简化字(国人必看)
http://bbs.zgyuyan.com/viewthread.php?tid=1500&extra=page%3D1&page=1
正体字是中国大陆、新加坡和联合国的标准汉字,坚决支持大多数的标准正体字。
我是大陸人,也喜歡繁體。其實學習繁體字一點也不困難。我學了大約6個月就基本可以寫日常的字了。現在我除了作業不寫繁體字以外(應爲寫繁體字算錯)其餘的都使用繁體字。就書寫速度上來言好像差距不大。應該不會影響我上課聽講的效果。
我也希望有一天政府能重新頒布法令,恢復使用繁體字。
我不是大陸人,雖然自小學習繁體字,但是喜歡簡體字。其實學習簡體字一點也不困難,基本上不用學就懂了。現在我除了必須用繁體字的時候,其餘的都使用簡體字。就書寫速度上說簡體字快得多。我希望有一天所有中國人都用簡體字。
繁體是中國字,根本關不上台灣這檔事
本來就因該恢復繁體
繁體的美,是簡體1萬年也無法媲美的
簡體字是為了讓中國境內仍然不認識字的人可以快速學習而搞出來的
如果說聯合果廢除繁體(我想這是因為台灣是全世界僅剩下繁文地區,大陸就順水推舟給聯合國施壓一下下,就輕而易舉的廢掉繁文)
我想既然都已經廢掉繁文了,乾脆也可以廢掉簡體,中國就完全改制成英文不是更好嘛?? 跟簡體比較起來,English 反而順眼的多了
跟大陸領導說一下吧!!
只要主席出來說一下:[明早起來…廢掉中文….中國全體進入英文共產體制..]
中國聽話的小老百姓,有人敢說不嘛????
就是說你,正在看的妳啊!!!
不用说了,今天都全国学英语了。
樓上這個English不覺得煩嗎?不過當初大陸推行簡體字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漢字拼音化,此等於把中華文化推向滅亡!今天在大陸泛濫的英語教育,實際上間接起到了去中文化的作用。
With our ages did several tricks, justin timberlake senorita sometimes steve was about 8.
big tits flopping
hot free xxx chicks movies
当年的楚国人,我是大陆 湖北的。呵呵!
从小我是学习简体汉字长大的,不过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繁体汉字,基本认识,碰到繁体文章也不会影响我的阅读能力。
个人也比较喜欢繁体汉字,觉得他书写确实别简体汉字要美观!有时候心血来潮还会去写写繁体汉字。但是平时书写还是用简体汉字,因为速度快,比较方便…
看了上面那么多人讨论 都多多少少牵涉了一些政治问题,我也想发表下我的看法…
很高兴看到那么多台湾同胞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因为很多台湾网站和博客在大陆是打不开的.(这应该是带有政治的信息封锁吧)
台湾和大陆统一可以说是每个中国公民所关心和盼望的事情,至少我敢说大陆是这样…
说说关于繁体汉字和简体汉字带有的政治因素的个人看法.
上面很多台湾的朋友说繁体汉字才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说中国大陆用简废繁.硬说共产党把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给废除、毁灭了…
看到这样过激的言词.真的有点伤心,我觉得这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攻击.加深了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憎恨,抵制和排斥…
中国大陆是1956年才开始使用简体汉字的,敢问台湾的朋友,你可以知道那时中国的国情吗? 中国是农业大国,战争过后什么都没有.你可知道多困难,那时至少有80%的国民连汉字都不认识.看到这样的数字震惊吧!重新提出[汉字简体化方案]是为了让大陆摆脱那种落后的局面.当时最流行的词语就是“扫盲”。不知道你看了这样的信息有什么感想,但是你能否认学习简体汉字比繁体汉字速度快,更容易…?
上面所诉到共产党把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给废除、毁灭了… 我真替共产党喊冤了…我们使用简体汉字的时候,共产党并没有说不允许使用繁体汉字或禁止繁体汉字的出现. 至今 生活中平平出现.而且中国书法使用的是繁体汉字,并做为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向外国宣传中国文化(不过也不否认很多人用简体写书法)…
觉得说多了, 不过只是不想台湾的朋友被他们政府那种政治传媒给“洗脑”了。说洗脑也许过激,呵呵 暂时想不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我语言表达能力差,我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因为我比较调皮,那时候经常逃学.也有家庭环境的因素,这里好多高才生吧,别笑我!)
再说说台湾同胞说老是说大陆仗着自己大,动不动就打台湾人民
以武力欺压台湾同胞.我觉得应该是你们的政治传媒的给你们渲染的危机色彩…
全国人民一直都希望和关注台湾统一, 一直都是想通过两岸感情以及交流来和平统一台湾.而且对台实施了多项政策,比如“一国两制”,“两岸三通”等等.一直都努力着希望和平解决. 真的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动不动就要打你们吗? 可是你们的 阿扁 拒绝两岸三通. 搞什么入联公投.搞什么独立.这不伤害中国人民的情谊,践踏了人民的民族精神吗?你们说大陆能允许两个中国出现吗?万一你们执意要搞“台独”企图分裂祖国,我们能容忍吗? 大陆是说过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是在你们宣布独立的前提下.
你们真以为我们希望中国人打中国人吗?如果真的要打你们早打了,还拖到现在?你以为中国大陆打过不你们包括夹在中间的小日本和美国吗?
不就因为你们是中国人吗. 都是炎黄的子孙…
难道你读从鸦片战争之后那段历史不愤慨和心痛吗?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还不够吗?
只能用曹植的那首诗来形容我现在的心情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呵呵 好长时间了 该休息了!有空我还会回来看看的!
西方的拉丁文教学与中文的繁体字
作者:彭小明(德国)2007 10 14
此文是作者一本新书《汉字简化得不偿失》(即将在香港出版)的第十四章 《点评与反驳》
(该书由著名北京散文家章诒和女士作序)
2006年是汉字简化五十周年。虽然官方仍把这件事情当作功绩来庆祝,但是已经挡不住民间舆论对此的反思和议论。中国教育报和南方都市报分别发表了有关的报道。其中有一些言论是坚持简化有理的常见论点,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驳,这里谨以点评和驳论的形式展开了争辩。为公平起见,原报道文字全部抄录,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关于简化字无助于识字等论证在该书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详述,辩驳中只能点到为止。
一. 点评俞雍思先生的报道
《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23日第4版刊登了署名“俞雍思”,估计是教育部语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语用司)化名的文章,摘要报道了该司在北京召开汉字应用问题研讨会的内容。主要议题实际上是针对近年来日益强烈的对于汉字简化的质疑,作出回应和解释。笔者针对这些回应和解释以历史和国际的角度展开了适当的分析和点评。 以下斜体字都是报道和发言者的讲话内容,正体字则是笔者的分析点评。
一
报道: 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了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这一法律确定了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律地位,为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保留了一定的空间,适合我国国情、基本能够满足各方面语文生活的需求,应遵照执行。讨论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要有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各行其是。同时,要妥善解决繁体字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使用繁体字。
点评:用法律的形式来限制人民的语文行为并不是明智的方法。五十年代实行简化的时候,也并没有立法,而是于1956年1月28日以国务院(国家行政部门而非立法机构全体会议通过)的名义发出《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三天后开始在全国推行,即使从表面程序上说也是不合法的。今天人民开始自发地讨论简化字的得失问题,刚好说明人民对于历史上的非民主决策造成的祸害开始反思。他们发挥民主的权利,要求党政领导部门重新审视历史和现状,重新思考汉字简化的问题,思考民族文化素质的未来前景和祖国统一问题,决不是“违反法律各行其是”。用法律来威胁人民的自由讨论是徒劳的。法律本来就应该是由人民制定的。如果人民的讨论显示法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就可以废止它修改它。不讨论汉字简化是否有助于认字,有助于电脑信息化,有助于汉字文化圈的国际协调,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统一,就事论事地说“依法办事”,并不适合国情,也不能满足各方面语文生活的需求。因为当年非法地将简化字仓促立为规范汉字这件事情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
陈章太(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原副主任):50年来关于繁体字的应用问题有过三次比较大的讨论,事实上这种争论早已有之,也可以说有了汉字,有了俗体字,在历史上就有了类似的争论。汉字的社会应用,有社会性,涉及到政治、文化、心理以及应用,各个层面都影响到,因此,文字问题包括繁简问题是个很敏感的问题,要非常谨慎。总体上看汉字简化是成功的,简化汉字的社会应用,也是成功的。语言文字社会性很强,政策就怕来回变,每动一次都要考虑到社会应用问题。这个我们是有历史教训的。因此,从法律层面,从政策层面,我们都不能动摇,必须坚持规范汉字。但可以从技术上解决简繁转换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比如词典的字头,在规范字后面附上相应的繁体字,很有必要。
点评:从1949年以来,从来没有充分地展开过有关汉字简化的讨论,1957年章伯钧、罗隆基等政治家在整风鸣放中的讲话(6月22日人民日报)揭穿了所谓“简化字讨论”的不民主真相。1957年正是需要对汉字简化做出检验和检讨的时候,反右斗争的暴力镇压将一切发表不同意见者全部打成右派,实行专政,知识界怎么可能畅所欲言?著名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正是说了一句跟陈章太先生几乎一样的“文字改革要谨慎”,就被打成右派,文革初自杀身亡。认知心理学证明,简化字对于汉字认知没有好处,认字的难易跟笔画多少没有直接关系,偏旁使用频率越高,其笔画的多少越不发生影响。简化字吸收了一部分行草简字,排除了民间存在的大量行草简字,实际上并没有提高民族书写的总效率。由于减少笔画并不能直接提高认字效率,而且简化字在扫盲常用字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大约平均每字仅减省一笔),所以对于扫盲也没有特别的作用。中国大陆的文盲比例长期大大高于港台地区。大陆小学的学制依然是六年跟港台一样,数十年亿万人民反复实践的概率雄辩地证明了简化字不能加快儿童认字的效率。汉字简化切断了大陆人民跟古典文化的直接联系,把本来祖国统一的最坚实的基础变成了实现两岸统一的严重障碍。这怎么能说是成功的应用?这种“不动摇”完全是坚持错误,执迷不悟。台湾教育工作者当年面临的文盲困境比大陆更加可怕。日本殖民当局五十年推行皇民化,学校实行日语日文教学,回归中华民国的时候,民众绝大部分不懂国语,(只懂闽南或客家等方言),不识汉文。教育工作者就是使用传统的汉字一步一步扫除了文盲,推行了国语。对比实行了汉字简化的中国大陆,难道不是发人深省的吗?
佟乐泉(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副所长):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截至上世纪末,平时习惯写简化字的占95.25%,写繁体字的只占0.92%,有3.84%的人是繁简并用。这说明规范汉字已经牢牢占据大陆社会用字的主流,不容动摇。目前简化字和繁体字使用的关系相对合理、和谐。
点评:拿这种社会调查来作辩解也完全是自欺欺人。五十年的教育全部使用简化字,文革时代甚至将反对简化字上纲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高度;国家垄断了所有的出版和新闻读物,人民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繁体文字的读物,他们当然绝大部分习惯使用简化字。如果佟委员1946年到台湾去搞社会调查,得到的结论肯定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识字青少年都相当熟悉日语日文。这样的数据决不说明台湾人民应该使用日语日文。拿这种论据为自己的政策来做辩解,说明佟委员的底气已经非常不足。倒是居然还有百分之三点八四的人能简繁并用,告诉我们,繁体字经过四五十年的摧残,还能在数百万人的笔下残存,说明繁体字在大陆民间仍有基础。
王本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美国的很多中文学校,原来使用的是台湾赠送的繁体字教材,现在都改用简化字教材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简化字课本有两大优势,一个是汉语拼音,一个就是简化字。他们放弃免费的繁体字教材,而主动花钱买简化字教材,就是因为简化字的教材容易学,受汉语学习者的欢迎。
点评:这种说法是用资源垄断来证明方针正确,毫无说服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人大量移民国外。中国公民数十年接受简化字教育,移民海外生存尚且不易,不可能再重新花费精力和时间去接受繁体字教育。他们的子女要学习中文,海外中文学校不是国内学校,巩固教学成果,绝对需要父母的辅导,父母没有学过繁体字,当然只能用简体字教材。这是文化资源垄断的结果,而不能证明简化字有什么特别的优越性。人民币与美元差价悬殊,国内课本价格低廉,花一点美元买几本国内教材,所费无几,决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王主任能拿出证据,说明大批来自港台的华侨都纷纷抢购简化字教材,送子女进大陆人的中文学校。勉强还能说明问题。可惜现实的情况刚好相反,两岸华侨的中文学校始终不能统合,双方坚决不肯迁就对方。对汉语拼音的看法,(台湾注音符号第二式跟汉语拼音差别已经不大),还多少有些松动;对简化字则几乎没有商量余地。这类情况王主任了解吗?如果不了解的话,不妨到海外走访走访。不仅访问从小学习简化字的大陆人,也听听台湾人的说法。还有韩国学者張喜久先生针对汉字的祖籍国提出的想法,不妨也请认真读一读。
宋若云(国家汉办教学处副处长):我们向外推广汉语,应该推广我们标准的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目前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国际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50年代出生的留学生,也就是新移民,已经占据了海外对外汉语教学主战场,海外著名大学中文方面的领军人物,多是40岁左右的新移民,他们教的都是简化字,因为他们在大陆学的就是规范汉字。在欧美地区,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早就占据了对外汉语的主体地位。也有原来受繁体字教育的人参加我们组织的学习及汉语水平考试,为了便于他们学习、逐步适应简化字,我们也提供繁简对照版的教材和试卷。
点评:国际汉语热并不能说明简化字优越。海外教学使用简化字也是长期简化字资源垄断的结果。并不能说明简化运动的合理性。以上几位专家的讲话都是用既成事实来回应关于汉字简化得不偿失的讨论,其实是答非所问。或许根据“劣币驱良币”的规律,刚好证明占领主战场的简化字恰恰是一种“劣币”。粗放的简化字驱逐了精微的正体字。他们回避了历史的责任,回避了民族文化长期传承的延续性,回避了祖国统一的文化思考。
傅永和(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原副主任):语言文字规范,从范围讲是在现代汉语范围内。现代汉语里面又分字的规范、词的规范;字的规范又分通用和专用,我们的规范侧重通用字的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经把规范字和繁体字的使用范围规定清楚了。在专业领域可以考虑搞计算机的简繁自动转换系统,为正确使用繁体字提供方便。
点评:语言规范,不说还好,说起来更令人生气。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国家会有这样的语文规范,让文字不再适应古典文学和境外同胞。汉字本来既适合现代汉语,也适应古代汉语,堪称是世界上最胜任承载古今文化的文字。港台的中文完全不存在这个规范问题。恰恰是推行了简化字,才造成了这样的分野。即使是现代汉语范围内,也不能适应所用的中国人,面对港台同胞和老一辈的海外侨胞,又不得不使用繁体字。这种规范问题完全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未获得港台和海外学者的同意单方面实行简化,强制推行几十年的结果。如果当时发扬一点民主,允许争议一二十年,到了电脑成功输入汉字的时代,汉字简化的问题就无疾而终了。
翟喜奎(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国家图书馆现在正在建数字图书馆,用字量很大。除了国家规定的20902个汉字,系统之外,还用到6000多字。因此,做数字化的时候用的字符集是unicodeISO10646的字符集,没有用国标的字符集。因为数字图书馆的用字量太大。ISO10646将来可以做到71000字,它的好处是你随便打一个简化字,就会显示出它的繁体字、异体字,所以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解决繁简字转换的问题。
点评:从历史的长河纵向观察,从汉字文化圈的横向观察,我们发现,简化字无助于认字、无助于提高书写效率,二十多年的电脑中文输入实践更加证明,两千多个简化字对于汉语的电脑信息化毫无助益,反而在简繁转换之中徒增无数的麻烦。过去有人常说,可以把古籍翻译成简化字出版。可是一经实践就会发现,类推简化字的问题不胜其烦。不类推,则不规范;类推简化,则将增加极大数量的新简化字,国际信息网络根本无法负担。简化字对中文电脑信息化毫无助益,反添麻烦,是汉字简化运动最根本的失败。如果逐步恢复繁体为书刊和电脑用字,将简化字降格为行书手写体,继续让人民书写使用,——–识繁写简,上述困扰就可以一扫而空,负担也大大减轻。祖国文字统一,汉字文化圈的国际字库的进一步统合、国际化、集约化都将成为指日可待的前景。
二
报道:一些人担心在简化字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许多人没有机会学习繁体字,不认识也用不好繁体字,特别是当遇到用同音替代的方式简化的字(即一个简化字对应的是简化前两个以上的字,如谷:表“山谷”义时写作“谷”,表稻谷义时写作“榖”),在由简到繁转换中容易转换错误,因此提倡“用简识繁”,即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遇到简化字与繁体字非一一对应时,在简化字旁括注对应的繁体字,耳濡目染地使学生能够认识繁体字。专家们就其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研讨,对繁体字的学习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认为给中学阶段以上基本完成识字任务的学生适当地介绍些汉字结构和演变知识、汉字简化及繁简字的对应规律,使他们从总体上了解汉字,是完全必要且可行的;另外,在古汉语、考古、书法艺术等专业领域要对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专门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繁体字、古文字等知识。
点评: 提倡“识繁写简”或者“用简识繁”不是让简化字继续占主导地位,随机地使用繁体字。而是要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正统地位,将简化字降格为手写体,这样既能保证过渡期中不会写繁体字的人民不会变成文盲,又能恢复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原貌,只要优化少数确实太繁难的汉字,并进一步优化和简化手写体系统,方便人民书写,正统汉字则维持了民族文化纵向和横向的一致性。识繁写简决不是少数文史专业人士的职业修养,也不是部分人民的文化爱好,而是全体人民应该重新获得的文化权利。港台人民长期享受中国文字的丰富、优美和精微,大陆人民因为汉字简化走了弯路,失去了这些权利,现在已经到了逐步恢复这一权利的时候了。
傅永和:提出“用简识繁”这个问题,不是第一次,在1986年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前,也曾有过相似的意见。其实关于推行简化汉字是不是就不能读古书、割断中国文化的争论,在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发布后,到1964年简化字总表发表前,已经有一场大讨论,当时负责讨论的是王力先生。王先生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也做过专门的调查,调查表明在大量阅读过程中自然就学会了繁体字,不需要专门学习繁体字。还有一次讨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有人提出“识繁写简”,引起了语文界的争论,后来中央对此也有结论,要求继续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点评:王力先生的文章,反其意而用之,刚好说明如果逐步实行识繁写简,并不会在人民当中造成严重的问题。而且现在的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和视频装置已经在各地城乡不断普及,经过教育、新闻媒介等机构合作规划的普及宣传教育,人民群众重新认知古今贯通,海内外统一的繁体字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比较困难的是要能够正确书写繁体字必须经过比较正规的学习和训练才有可能,因为简化运动已经破坏了汉字固有的正字法,形成了一套另外的正字法。作为过渡时期,人民群众可以继续书写简化字。现行的这一套简化字作为基础将进一步优化和深化,即排除不能一一对应和其它不合理的恶例,继续吸收古代文化遗产中行书和草书易认、俗成的优秀简字,形成一套正式的中文标准行书,作为汉字的书写标准式,与西方文字的印刷体、书写体分别对应。所谓“中央对此也有结论”的说法正是五十年代简化运动失误的根本原因。罗隆基先生在鸣放中揭露,当时在政协中的确是讨论过文字改革问题的。当时讨论的是拼音文字方案,而不是讨论中国文字是不是要最后改用拼音。说到汉字简化,也没有讨论汉字简化的方向问题,拿出来讨论的是简化字。而且拿出来讨论时,说是党已经决定了,这样,如果展开讨论,就会说是反对党的政策,当时很多人是不敢讲话的。在讨论中还明确提示:“毛主席是赞成拼音化的”。这样让大家讨论就很难发表意见了。1956年中共中央的成员以革命活动家和军事指挥员为主,其中包括一部分文盲和半文盲。由他们作出决议,去决定中华民族文化的未来方向,本身就是十分偏颇的事情。今天的中共中央,大专学历的成员已经大大增加,但是语言文字的改革是相当专业的文化决策,以工程技术干部为主体的中共中央也不宜一锤定音。应该听取语言文字专业的学者专家的意见,不仅如此,而且因为凡1949年以后出生的知识分子都仅仅接受过简化字的教育,可能对于简繁两体的得失利弊不容易全面权衡,所以一方面要让提倡恢复繁体的言论获得充分的自由,还必须听取港台和海外出身的语言文字专家学者的意见,甚至参考汉字文化圈各国学者的意见,全面权衡和决策。
佟乐泉:有观点认为汉字的繁难是针对写来说的,对于认来说,繁体字、简化字区别不大。其实不然,写和认不能截然分开。我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实验,汉字特征越明显越容易认,而不是笔画越多越好认。如果我们把一个字的两个形体比如繁体字和简化字同时介绍给初学汉字的人,是不符合情理的。汉字的一个音一个形是相互对应的、固定的,繁简字形同时出现在教材中,一个音同时对应两个字形,对学习者来说不符合学习的规律。对初学者介绍两种形体,以后他写的时候容易先想起印象深的那个字,会出现繁简并用的混乱,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如有必要,也一定要在已经牢固掌握简化字的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形体。以古汉语为专业的,掌握繁体字是必要的。在中小学、最好放在中学,要适当对繁体字、对简化字的规律有所介绍。要正确、全面讲述简化字的历史、繁体字的地位和功能。
点评:不是笔画越多越好认,也不是笔画越少越好认。认知心理学表明,有规律的模块可以帮助认知。常用的偏旁部首就是汉字的模块。实验表明,出现频率越高,笔画的多少就越不发生影响。所以将许多偏旁加以简化对于认读并没有助益。这样一来,简化工作的大半都失去了价值。所以简化字是多此一举。一国两字的现象正是简化运动造成的结果。中国将近两千年的文化教育就是用繁体字完成的。香港台湾的人民也是这样扫除文盲,培育人才的。为什么偏偏大陆人民要坚持这种并无效率的简化字?已经错了,为什么还要将错就错?要求实现识繁写简,就是可以避免初学者会遇到一字两形的问题。只要当机立断,充分筹备,在今天文盲已经大大减少,文字信息手段无比便捷的时代,恢复繁体,简体降格,完全是可以办到的事情。祖国文字的统一,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加充满希望。
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用简识繁”势必增加绝大数人的学习负担。在《汉字改革》一书中,王力先生对民国政府采取的繁简并用的汉字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最令人百索不得其解的,乃是教育部(指民国时期的教育部)一度公布简体字,却教小学生同时认识繁体。这些全国认识的简体字,我们天天看见它们,天天写它们,何烦教育部公布?学生之喜欢简体字,如‘水之就下’,今天国文教员在字旁画了一个大叉,明天的卷子上它又来了,又何烦教育部的提倡?如果说是正式批准,让学生放胆去写,国文教员也不必再打叉,这话有些道理了,却又何苦叫他们同时认识繁体字?本为避繁就简,却弄成了简上加繁,这不是所谓‘治丝益棼’吗?我以为教育部如果要公布简体字,必须同时废止繁体字,否则所谓公布者,对于汉字之改革,毫无用处,徒然增加书写上的纠纷而已。”今天的在教材中括注“繁体字”的建议,与当年王力先生批评的民国政府的错误如出一辙。
点评:民国政府还比较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在遭到反对以后便立即停止了简化尝试。今天的一国两字现象正是1956年简化运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将简化字升格为规范字,却又无法完全废止繁体字。而且民族文化的延续、继承和发展都少不了要使用繁体字,为了跟台湾、香港和海外同胞沟通,也少不了繁体字。现在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倒是面临一个新的考验,能不能认识到汉字简化得不偿失的错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要想避免一字两形,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简化字的规范字地位,降格为书写体,恢复繁体的正统地位。经过一代或两代人的过渡,恢复到1956年以前的状况。其实历史上中国人实行的大致就是识繁用简的办法。印刷读物是用正体,书写则约定俗成地使用行草简字。许多名人书简真迹可以证明这样的情况。陈立夫等人晚年编写了《标准行书范本》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实际上是成功地继承了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徐轶(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副主任):繁体字放在识字层面没有实际运用需要,也没有认识的必要,效率也不会高。从识字角度来看,识字就是为了阅读,教材中繁简对照,会造成繁简字的混杂使用,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阅读语境很重要,从识认的角度讲,在一定的语境中,认识繁体字并不成问题,只是在用的层面会发生一些问题。可以在一定学习阶段,让孩子们了解原来的汉字是什么样子,比如讲“有趣的汉字”,让孩子们猜猜原来的繁体字都变成什么样了。
点评:低年级儿童学习简繁两体当然是不必要的。但是要想彻底摆脱一字两形的困局,只有一条路,就是废除简化字的规范地位,降格为书写体。刚好也能跟西方英法德俄等文字接轨。它们都有印刷体和书写体。刚入学的德国儿童学习楷体包括大写和小写,然后三年级左右开始逐步教学书写体,结果全民的书写基本规范。废除简体字的规范地位,就要筹备到某一年秋季,让一年级儿童恢复繁体字学习。从一开始当然会有一点困难,其实低年级课本不会有很多难写的字。中国人两千年就是这么过来的。但是应该明白,儿童从发蒙时期开始就认识传统的汉字,是对民族文化认识的热身活动,每天多训练五六分钟,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多的负担,却让他们接受了终身受用的基本功。
王本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很多,不能把所有文化知识都放在中学教材中承载,在教材中进行繁简对照,不管考与不考,无形中都会增加学习负担,效果也不一定好。其实,在一定学习阶段,可以总体上介绍关于繁体字的知识,过去我们在教材中一直都有相关内容,比如高中的教材,曾经附录过《简化字总表》,附录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轮新课标中,专门安排有语言文字的选修课,可以考虑专门讲一些繁体字的知识。
点评:小学低年级只学繁体字。台湾的教学经验是,到了五年级开始,发给一册〉《标准行书范本》(内有五百多字为简化字),学生可以翻看、模仿,老师做适当指导。对于规范民间书写体和传承书法都有好处。
张万彬(语文出版社副总编):教材中用繁体字,等于是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要掌握繁简两套系统,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加这么重的学习负担,是否值得?可行性不强。
点评:德国青少年进入文理全科中学,必须在五年级或者七年级,开始学习古典语文——拉丁文。除了字母大部相同以外,拼读、文法都不同于德文,写字并不困难,可是文法复杂,必须记诵的变化繁多,许多德国成年人都抱怨拉丁文太难学。可是,德国教育部门从来不动摇,因为这是欧洲古典文学的基础。我们阅读马克思、列宁的传记,发现他们都曾经学过拉丁文,而且成绩优异。俄国学校坚持教学拉丁文,俄文字母跟拉丁文字母更是完全不同。
宋若云:我们教外国人的时候,做过一个调查,外国人学汉语第一难是词汇量少,第二是汉字难学难认,其实词汇少也是因为汉字难学难认。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汉字难学难认,因此我们还是应该给外国人教学最简单的汉字。在简化字在海外学习者中大受欢迎的情况下,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搞“用简识繁”,只能是自乱阵脚,既不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也不受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欢迎。
点评:“汉字难”的说法完全是西方欧洲中心主义和苏联马尔主义语言阶级论的残余。(《汉字简化得不偿失》有专章介绍)。精通多种外文的作家巴金和香港金融家、基本法起草委员安子介等人都早已否定过这类陈词滥调。法国汉学家、巴黎高等院校汉语教学总监白乐桑甚至说:“汉字难,都是你们中国人自己在唠叨”。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尤其是第二语言)学习存在着学习关键期,一般从开始学话时起到青春期。而且越早越好。跨越了关键期,语言学习的困难越来越大。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绝大部分年龄都在青春期后期或已经过完青春期。他们学习的困难跟汉语汉字没有多少关系。中国留学生到国外,学习拼音文字的外文,情况几乎跟他们一模一样。中国文化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正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一个非常严酷的事实:简化字从总体上说,对于认读并没有助益。所以外国学生学简化字还是繁体字,基本没有区别。海外的汉学家从学理和职业要求出发,总要博览群书,旁征博引,纵横古今,不限于阅读近五十年的简化字文献,不限于阅读中国大陆的中文文献,从美学心理出发,作为外国人而选择汉学为职志,总是对汉字文化怀抱向往和眷恋,总愿意学习和欣赏中国的古典文学和艺术,他们一般地都认为繁体字才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如果学习汉语,只需要学习繁体字,恰恰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减轻了不少负担,正中下怀。
董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今天谈“用简识繁”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本来应该不成问题,我们的字典、辞书都有繁体字。简化字和繁体字的一对多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是彻底解决,还是部分解决,需要商榷。
点评:当然要彻底解决才好。最彻底的解决就是恢复繁体字,将简化字降格为行书。一劳永逸,割除赘疣。
陈章太:在繁体字应用的具体问题上,比如在高中阶段,给学生们提供一些繁体字的知识,这个可以考虑。比如韩国,汉字已经不用了,但是在韩国的高中教材里面还是放了一些汉字进去。
点评:繁体字的问题决不仅仅是具体应用问题,而是中华文化更好地延续和继承的问题。过渡的办法是现在就可以开始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恢复古文课文的繁体、直排,让学生直接领略古文阅读的氛围。德国中学的拉丁文课文都是原汁原味的历史故事,原本的句型句法。中国的青少年只读简体字的古文和改写过的古典文学故事,势将跟古典文学渐行渐远,中国文化亦将日益苍白。陈委员说的韩国的汉字问题比较复杂,实际上是几经兴废,始终不可能完全废除。韩文的辞书没有汉字作注,将无法索解。现在韩国的汉字教学正有重新兴盛之势。
程荣(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主持人):真正识别繁体字,难度还是挺大的;在教材里面给繁体字括注,更要费斟酌。比如港台用的“廈”其实是异体字,异体字的问题很复杂,在教材里面怎么括注,怎么给学生讲解?还有新旧字形的关系,笔画多一点,少一点,怎么写,这些都很复杂,古书都是用旧字形,现代出版的古籍都是用新字形,你在教材中括注繁体字采用哪个字形,还有怎么跟港台衔接?这些问题都很复杂,也很难一步到位地解决好,给中小学生增加这么大的负担,实在没有必要。我们汉字的历史悠久,在中小学教学中,比如印刷术,比如繁简字,这些作为知识,可以给学生们讲,当然最好是中学阶段以上的学生,而且是在课外读物上面加入这些内容。
点评:把握荦荦大端,不必拘泥细微末节。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都是学习繁体汉字繁衍文化的。港台的教育事业也是如此进展的。所有的混乱都是由简化汉字引起的。一旦取消它的规范地位,其他问题基本都不足为虑。至于课本编辑中选用哪些字体,可以交给专家讨论决定。异体字比简化字的历史长得多了,许多简化字本来就是异体字之一。千年的教学都进行过了,还怕今天没法教学?莫非今人真的变得比古人愚蠢了?
三
报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和宝贵遗产,繁体字作为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形体,为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否不学习繁体字就无法读懂古籍,从而造成历史文化传递的中断呢?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认识繁体字的人不一定读得懂古文,而且文化的种类很多、载体很丰富,文字只是其中一种。并非所有人都只有通过读原版古籍一条途径了解、继承传统文化,古书今译、用简化字印刷出版古籍以及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教育,都是方便现代人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
点评:这是十足的诡辩。不学习繁体字,绝对不可能学好中文的古籍,绝对学不好中国的古典文化。这个结论毫无疑义。认识繁体字不一定懂得古文,但是要懂得古文必须学好繁体字。比如一本用简化字排印的《汉字文化综论》(作者刘志基)举例列出《说文》的词条:“术,邑中道也,从行术声”。如果没有繁体字知识,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从行”是什么意思?原来术字的繁体是術,行是它的左右两旁(形旁,如通衢大道),术则是声旁。由此才能理解“術,邑中道也,从行术声”,这个字在古文中的本义是指城市中的道路。这类书籍以简化字排印,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繁体字知识,就不可能阅读未经改编的古代文字,不要说古代典籍,就是名胜古迹的对联、匾额也不能卒读,连一些传统的对联、笑话和文字游戏都无法理解。文字不等于文化,但是文字是历史文化中最主要,也是信息含量最丰富、含义最确定的载体。任何其他载体,美术、音乐、歌舞、风俗、工艺等多种载体都无法跟文字相比。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古籍汗牛充栋,如果翻译成简化字势必造成大量类推简化字,汉字字库根本无法承担。汉字是汉语文化的本位。电化音像手段只能间接地介绍,只有传统汉字才能传达历史文化的本真。连中国教育部语用司的干部(这篇报道的结尾处署名为于虹、潘国霖)都会发出 “是否不学习繁体字就无法读懂古籍” 这样的疑问,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危机难道还远吗?
苏培成:据说,有人在某大学图书馆借阅《後漢書》,恰好此书名三个字都是繁体,管理员不认识繁体字,说没有此书,有人以此为理由提出要“用简识繁”。其实这个例子最多只能说明管理员不称职,而不是因为推行简化字造成的。读不懂古文、古诗词,那不是简化字的问题,那是古代文化知识不足、古代汉语知识不足的问题。不是认识了繁体字就同时懂得了古代汉语。很多人有这种误会,把繁体字等同于古代汉语。即使在汉字简化前,不学习古代汉语也不一定就能读懂古书。
点评:这位管理员的确不称职。而这种不称职肯定是推行简化字造成的。如果没有推行简化字,一名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绝对不会不认识繁体的后汉书这三个字。如果没有推行简化字,来这里借书的大学教员或学生都不可能在借书字条上用后字来替代後字。这种恶性同音替代完全是1956年简化运动造成的。认识这三个字不需要任何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汉语知识,简化运动以前凡上过小学三年级的人都会认识这三个字,不论他是否知道这是一本古代历史典籍。不学习古代汉语当然读不懂古书。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包括文言的语法知识、古代文化常识,首先第一步是传统汉字知识。不认识传统汉字,不容易接近古典文献;只能阅读经过改编的古典作品。至少必须将繁体字翻译成简化字。同音替代会传达错误的文字信息,只要具备一点古代文化知识,都应该知道,嫔妃的後宫和皇后、太后的后宫是不容胡乱混淆的。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阅读和学习,首先的前提是必须在文字上是熟悉的。传统汉字古今贯通将近两千年,学会了传统的繁体字,就能直接辨认汉代以后流传下来的文献,甚至不难辨认先秦两汉时期的隶书文献。简化运动截断了这一文化传统,中国大陆的人民非经训练不再具有这样的文化能力。而且古代文化也有各种层次的区别。甲骨文和小篆,还有历代草书艺术作品,非经训练不易学习。可是汉代的乐府诗歌就有很多平白朴素的作品,只要识繁,就不难欣赏。说文解字这样的字书,释文也不是高深莫测,能够识繁就不难索解。唐诗、宋词、笔记、宋元戏曲和明清小说唱词,有很多内容与白话文相去不远,结果也因繁简两体而造成了隔阂。如果没有学习过繁体字,许多人连民国时代的报刊都无法阅读。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真的就应该这样培养现代的中国人吗?
朱小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有人提简化字在汉字的文化传承上有问题,不如繁体字。我看这不是繁体字和简化字的问题,而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问题,如果你真要考察汉字的文化信息,最好用古文字,用小篆之前的古文字,而不光是繁体字。
点评:这是故意抬杠,而不是讨论问题。人家说的是在文化传承上繁体字优于简化字,而不是说哪些汉字承载着古代文化信息。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当然承载着古代文化信息,很有价值。但是那些文字还不是成熟的汉字,仅是汉字的前身。汉字发展到先秦两汉时期,秦始皇敕令书同文,书法由小篆逐渐演变成隶书,东汉许慎编写了《说文解字》标志着汉字发展进入了稳定期。经过篆隶草楷四体共存的时代,楷体汉字逐渐成熟为正体(繁体字)。正体的传统汉字由于字义的扩大,不断地增加偏旁而“繁化”出系列性新字,(当然也有一部分简化),逐步形成了形声汉字占重要地位的根本特点,这类特点在汉字的前身那里还不明显。繁体字从总体上说,不仅接续了小篆和以前古文字的信息成分,而且又承载着汉字成熟以后持续发展的文化信息,一共担当了近两千年中华文明的文献信息载体。传统的繁体字既是古文字,又是今文字。它大约从战国末期的隶书时代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都是中国的正式文字。今天仍然是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许多华人社区的正式文字。尽管中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法将传统汉字排除在规范汉字之外,但是仍然经常要使用繁体字印刷某些出版物,实际上传统汉字在继续充任现代汉语文化的文字信息的角色时,不仅不比大陆的简化字逊色,而且比简化字更加精确入微,更具有表现力。在输入现代化工具电脑和信息网络的现代化进程中,繁体字一点也不比简化字稍弱,反而根本没有同音替代后发生的转换困扰。类推简化的问题使得电脑字库根本无法负担,辞书界进退两难。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化字是退而不能有效承载古代的文化信息,进又不能高效适应现代电脑信息网络的一堆垃圾。
程荣:从继承传统文化考虑,不光要认识繁体字,还有小篆、甲骨文、金文,只认识繁体字还远远不够。
点评:小篆、甲骨文和金文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古代文字。可是我们不能没有数量概念。繁体字是最基本的传统汉字。掌握了传统的繁体字和基本的文言语法,就可能涉猎中国古代历史的绝大部分典籍,即使是先秦两汉的文献也因为经过古人大量的传抄和整理,几乎都写成了传统的繁体汉字。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文学艺术历史等各个角度去观察、认识和研究。而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仅仅是一些出土的残编剩简、器皿、碑刻文物上的文字。往往需要有关的专家认读、破译。将普遍意义大得多的繁体字跟那些汉字的前身文字相提并论,很难说明什么问题。用这类“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并不能抵挡恢复繁体字的呼声。
佟乐泉:汉字的繁难是确实存在的。汉字简化使汉字容易学、容易写了,也就方便人民群众学习文化,使文化回到了群众中,现在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明显提高了。汉字中没有简化的也不一定都是合理的。
点评:汉字认知心理学的论证否定了汉字难学的说法。具体的论述,《汉字简化得不偿失》有关章节都有详尽论说。并且论证了简化字并没有提高民族书写的总效率。其实每个个人扪心自问一下,只要不是成年扫盲学文化出身(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心理关键期)的人,难道汉字学习真的那么难吗?提倡简化字的鲁迅、瞿秋白、钱玄同都是文坛钜子,家学渊源,满腹经纶。他们往往自视为天才,区区汉字,何足道哉。他们万分同情文盲同胞,目不识丁,悲苦无告。他们不了解语言学习的心理关键期,却愤世嫉俗,将责任主要怪罪到传统的汉字身上。其实文盲现象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综合性痼疾,必须综合治理,跟改革汉字、废除汉字很少有关系。佟委员认为“汉字中没有简化的也不一定都是合理的”。这句话有道理。当年的简化运动仓促草率,不少字当简而不简,不当简却简。很不合理。现在怎么办?应该原则上恢复繁体,将现行简化字降格为行书,同时将少数从心理学分析来看确实不易认、不易记的繁体字(数量并不太多,如龜、鬱)加以优化,合理简化;并引进更多传统行书草书已经约定俗成的字例,让简化字的队伍更形扩大,加快书写速度,取消恶性同音替代,让手写体更加合理而规范划一。
张万彬: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学习内容、价值取向、发展方向都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是现代教育其中之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只有通过读古籍才能实现,对多数人来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并不一定都要读古籍原文,还可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电影、电视等等。中华书局和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籍销售量很小,说明真正需要读古籍的人极少。唐诗、宋词及古文都大量用简化字印刷,从出版部门来说没有什么不方便的,也没听学生说用简化字不便于学习。
点评:现代教育当然不同于古代教育。没有人提倡完全回到孔子、朱熹或王阳明的教育模式。但是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仍然必须学习。除了电影、电视、小说、连环画,还必须读一定的古籍。中国是一个文化遗产大国,万国仰慕的中文典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修养。这是毫无疑义的事情。既要学习一部分古籍文献,就应当原汁原味,繁体字,甚至竖排。为便于教学,当然要加标点,并予注释。欧美国家大多在基本教育的后期(小学五年级左右)教学拉丁文,也是让国家的社会文化中坚不断承继民族和人类的思想文明遗产。德国的拉丁文课程作为必修科,大学的许多专业没有拉丁文成绩,不准入学。拉丁文课程由浅入深,原汁原味,除了电影、电视等辅助手段,强调要求学生翻译解释,背诵大量语法变化的规则表格以应付活用。从实践上说,古代语言专业会涉及拉丁语文,生物、化学、地质、天文这些专业的命名法也会涉及拉丁名称,其他如法律、历史、神学等专业虽有涉及,但也不是非常频繁。实际上掌握拉丁文既有实用的价值,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修养。在中国,不少人反驳“提倡恢复繁体,加强古文教育”,总是重复说“阅读运用古文的总是少数专家学者,是极少数人的事情”。甚至拿古籍出版物的数量来证明。教育部、国家语委、语用司的衮衮诸公为什么不想一想,我国的教育内容中,数理化生都是必修科,学生毕业以后,又有多少实用价值?高中数学从平面三角教到解析几何,除了部分进入理工专业后来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以外,又有多少人用得上?家庭、个人除了加减乘除,计算增值税能用上一元一次方程就了不起了。高中物理从第一、第二宇宙速度教到原子嬗变原理,每一届毕业生有多少将参与宇宙飞船和洲际导弹的建设?高中化学从元素周期表教到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体,除了化学专业人士,毕业生会用洗衣粉和味精就行,根本用不着思考化合价和结构原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要开设这样的课程,而且是进入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搞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趋势?说到底,是为了保证民族文化的总体素质。数学是逻辑思维的健美体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知识都是现代科学的最重要基础。如果关于数理化生的想法是基本正确的,那么“提倡繁体字,加强文言文教学” 也就顺理成章,合乎逻辑,以促进公民的人文素养跟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相契合。两相比较,教育高官们厚于彼,而薄于此,又该作何解释呢?是下意识的重理轻文,还是另有隐情?我们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一旦离开学校,对于数理化生的内容,绝大多数的成人几乎都绝少接触。除非是子女的功课遇到了麻烦,又请不起家庭辅导,只好勉强操持,再作冯妇。相反,对于古代的文字,古典诗词,历史典故,却或多或少还会有机会主动或被动地有所接触,比如旅游时欣赏名胜中的碑文、对联,观赏艺术时涉及名人名言、字画、掌故,做生意讲求风水勘舆命理,如果是业余爱好喜欢上了文史哲人文阅读和创作,则更要涉猎古典文化。而且不论他们的职业是理工医农还是人文学科,三百六十行,这类业余的涉猎都可能发生。按照这样的观察结果来推断,我们可以说,基础教育中的语言文字修养从比例上比自然科学修养更加深入和长期地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再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藏富于民。极富裕阶层人数不多,失业靠救济度日的家庭也不多,没有赤贫不得温饱的人。人数最多的是中产阶级。两头小中间大。广大国家公务员、律师、医生、教师、职员、职业军官,收入稳定,教育程度完整。他们不仅专精自己的专业,多半至少懂一种外语,言谈可以涉猎广泛的领域。德国实行五天工作制,工会已经提出每周35小时工作的要求。人民为职业的劳动时间将越来越少。中国如果发展正常,也将在若干年后,逐步走向这样的社会境界。在周末时间上也在跟世界接轨。到了那个时代,将有更多的人民追求精神的享受,将有不少人醉心于研究古典文献。从相对比例和绝对人数上都必定会大大超过今天的文史哲专业人士。此外,从世界的教育比较来看,德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和欧洲地区并不是最好的。中小学教育落后于芬兰等国家,差距不小。但是德国毕竟保持了传统教育的优秀成分。说白了,德国没有特别强调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绝对地位,相反一向重视人文语言学科的教学。令所有中国人惊疑不止的是,他们这里没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说。数学和语文(德语)都是毕业会考必考的科目,拉丁文和英文也必须修完课时,成绩及格。倒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科目都作为选项,选了物理,又选历史,就可以不修化学或生物,反之亦然。就是这样的基础教育,德国的思想家、艺术家、哲学家直到现代都代不乏人,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拥有世界级的科学家不计其数。仅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人数为例,从1901年到2007年10月为止,共有八十三名德国人获得诺贝尔奖金。其中九名获得文学奖,五名获得和平奖,其余分别获得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和经济等科学奖。德国学校重视外语教学。拉丁文(涉及许多语法现象和历史典故)作为基础,给外语和文史学科奠定了根基。广播、电视和书刊全面开放,青少年可以直接看到英美法等外国的电视节目,听到外国的广播,购买外国的书报,直接了解外国的新闻和文化。中学生就能直接跟外国人用英语或法语聊天,纯属稀松平常。瞿秋白曾经诅咒过汉字,但他也曾很形象地比喻说,中国的古文就是东方的拉丁文。对比西方的拉丁文教育,我国的古文包括繁体字,也应当得到重视,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中国的教育领导机构切不可坐拥宝山不识宝。传统汉字和文言文的教育经过了大约两千年的发展。中国出现过群星灿烂的诗人作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进入现代社会,学习繁体字的一代学人面对日寇入侵,国土沦丧的苦难,无论理工医农文史哲,大师辈出;学习简化字的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文革前大学生,红卫兵大学生、工农兵学员、老三届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无论是文史哲,还是理工医农,在创造性成果和个人文化修养方面,都无法望西南联大时期知识分子之项背。原因固然很多,以繁体字为外部象征符号的人文涵养是否也是多项因素中的一项呢?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最后总结说,这次研讨会讨论得很充分,专家们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文化传承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而不仅仅是认识繁体字的问题。总体上看,国家关于繁体字学习和使用的法规和政策是明确的、适度的,应继续作为今后处理繁体字学习和使用的基本依据,同时也要采取积极措施逐步解决繁体字使用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繁体字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得到恰当的学习和使用。
点评:身为国家语委主管人士的王副主任,远远没有看到汉字简繁的争论背后是一个文化生態的深层问题。现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已经普及,可是在中国保护人类文化生态的思想还相当陌生。一些官员和专家根本没有想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中不可再生的一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一旦被毁便可能无可挽回。传统汉字难学难写的问题已经不再存在,它的历史文化信息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而且它完全可以继续为中国文化服务。生命力极强。计算机中文信息的成功更宣告简化字是中文网络世界的赘疣。在人类文化生态意识的面前,继续坚持牺牲珍贵的古代人文价值以换取虚妄机械效率的思想是非常愚昧的落后思想。
简化字无益而有害
港台和海外知识分子关于汉字简化得不偿失的批评,国家语委可以充耳不闻,甚至可以斥之为有政治目的;可是形势的发展出乎人的意料。正是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和基础教育心理学专家发现了汉字笔画跟认知心理之间的实质关系。根本不存在“笔画越少越容易学”的规律。这些专家们不曾,也不敢提出简化字得不偿失的问题。可是他们的许多结论却歪打正着,恰好说明了简化汉字无助于认字效率。巴金、陆定一等前辈人物白纸黑字写下的“传统汉字并不难”的经验之谈,我们每个个人的识字经历,现在都得到了这些实际上相当简单的科学结论的证实。电脑输入汉字的成功,早已证明汉字难写的问题获得了基本的解决。有人说电脑现在还不够普及。不要忘记,五十年前中国城乡连普通的自来水钢笔也不甚普及。而今天的工业发展速度早已今非昔比。几乎出于相同的道理,由于简化字并不能使文盲更快地识字,而且“扫盲两千字”都是经过挑选的本来就比较简单的汉字,其中很多如人手口刀牛羊你我他大小左右上下,都没有简化,认识一千五到一千七,就算脱盲。所以简化字对于扫盲识字也没有明显的助益。至于简化字在电脑屏幕上比繁体字更加清晰之类的辩解,实在是理屈词穷的哀鸣。这类问题在电脑中文程序普及早于大陆的港台地区根本不值一驳。最为震撼人心的是在中文电脑信息处理的进程中,简化字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比繁体字稍微优越的特性。无论简繁,汉字的信息熵都是9.65。恰恰相反,由于同音替代的结果,在跟繁体字转换的时候,不断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汉字简化得不偿失已经成为事实上公认的结论。海外的人士比国内看得更清楚。瑞典女汉学家,《汉字王国》的作者林茜莉就公开质疑简化汉字的必要性。西方人非常看重自身文字的传承性,稍有规模的辞书总是要在词条中注明,来源于拉丁文、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梵文,并引以为自豪。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大陆为了所谓的一点点机械式的效率,竟要舍弃与古典文化紧密相连的繁体汉字。德国是绿党的发源地。绿色环保意识深入了所有党派和人民的心灵。他们宁可不要一时一事的高效率,(议会决议限期拆除所有核电站),却要保护所有一旦消失就永远无法挽回的物种和生态。语言文字也是人类社会生态中的自然物种,一旦消失也将无法挽回。我们不仅从中华民族的立场出发,更是从人类文化的立场出发,应该保护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汉字文化。不是它特别优秀,世界上没有一种自然语文是完美而完全符合科学的,总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而是因为它跟其他所有的自然语文同样享有在人类文化的大地上生存的权利。而且汉语汉字是最适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国内的少数民族,我们尚且要保护他们的语言和文字,没有文字还要为他们创设文字。在国际上,我们应该充满“汉语汉字是东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的一支,并正在适应信息现代化”这样的自信。既然简化字没有预想的好处,尤其在电脑信息化过程中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还有相当的缺陷,我们就应当当机立断,及时改弦更张。1949年以后我们废除了市场经济,废除了《物权法(1929年)》,现在都一一逐渐恢复,甚至恢复了一度被弃置的“先生、太太”之类的人际称呼。为什么传统的汉字就不能恢复呢?不要怕丢失面子。文革的《五一六通知》、《十六条》都是中共中央发布的,经过实践的检验,文革是一场浩劫,于是承认错误,拨乱反正。况且文字改革的工作还不能全盘否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推广普通话、辅助汉字教学、推动国际标准化、中文电脑信息化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汉字的读音规范化,异体字的整理和归并也是有一定的功劳的。恢复繁体的具体方式也是可操作的。将简化字降格为行书,让不会写繁体的民众继续使用,是非常合理的过渡办法。花钱少,社会波动不大,各种标识、证件、货币、表格可以逐年替换,自然淘汰,不必花费大量资金。繁体字中确实太繁的少量汉字仍可以谨慎简化,变成行书的简化字队伍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合理化。
师资和经费
具体的恢复繁体字工作需要一批熟悉简繁转换的教师。一种设想是到港台地区招聘五千名大专以上、国语表达能力强的青年志愿者。分批进入全国两千多个县级行政区,执教半年到一年,对各地的中小学校教师以及机关工作人员实行集中培训,各地城乡的电脑网路、电视节目和电化教学部门配合展开简繁转换的宣讲教学活动,只要不是文盲,绝大部分中青年群众可能在两三年的时间内适应转换过渡。大约在一代或两代之后,就可以完成基本过渡,因为电视、电脑、手机等视频手段比五十年前方便完备百倍,文盲人数也大大下降,恢复繁体可以比当年推行简化字更加容易和迅速。恢复繁体甚至可能带动一场考究文采、注重修辞的中华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另一种设想,则是完全依靠大陆中青年志愿人员,自愿报名,择优录取,交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简繁转换培训班。经考试合格,分批进入各地执教。简繁转换不能一一对应的汉字一共只有将近一百字。其用例中还有一部分非常用词例在小学教材和中学教材里不会遇到。估计志愿教师的培训数周就可以考试通过,各地中小学教师,三个月一般都可以基本掌握,半年到一年全面巩固。如果志愿教师以每人每月津贴为2000元计算,5000人,12个月需要120亿元。加上平均的交通费、保险费、办公费每月500元,则需要30亿元。估计教材、辅助材料和电影、电视教学片和宣传片大约50亿元。总计共200亿元人民币。交通标记、货币、表格自然替换淘汰,不必特别投资。相关的词典和趣味读物国家甚至还可以赚钱。这部分经费现在国家的综合能力是能够负担的。甚至个别特大贪官的贪污赃款就高达上亿美元。国家为民族文化的百年大计,支付这一点开销完全值得。
现代国际视野中的汉字
从1987年9月20日中德两国电脑信息专家成功地从北京发出第一封中文电子信件到达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以后,中文信息开始全面进入网络世界。中国的语言文字更加直接地与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并肩存在于同一个平台上。汉语汉字进入了现代信息化、国际标准化时代。新时代的意义在于,一切语言文字问题已经不能由一个党的领导部门来决定,(所谓“中央已有结论”),不能仅仅顾及一个党的利益,或一部分人民的利益,而是全民族的利益。语言文字甚至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部的事务,同时也是国际网络中多个平等的成员之一。多国语文不仅有相互翻译的转换关系,还有共同占有网络空间的共享关系。具体到简化字问题,就不应该再仅仅考虑党的威信问题,(其实能够改正错误倒是美德之一),而应该考虑民族文化的长远利益。不应该仅仅考虑一部分大陆人民已经熟悉了简化字,重新学习繁体太困难,(其实根据王力教授的实验结果,这个困难并不严重),苟且于一时的“轻松和自在”,将背负后世长远的遗恨。民族语文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财富。简化字没有易认易学的好处,就应当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纵横古今,承载丰厚的繁体字,实现文字的统一。不仅在民族内部统一还不够,从电脑信息的国际化和标准化的角度出发,更应当考虑汉字对电脑网络空间的占用。汉字字库使用两个字节组成一个汉字所以占用特别多。按照科学集约化的要求,尽可能地合理使用空间。人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哪一个字库,数以万计的汉字都是繁体字,仅有两千多个是简化字。它们的存在是汉字世界的赘疣。因为它们的存在,繁体字跟它们不能一一对应,要制定很多特殊的指令,来解决这类麻烦。因为它们的存在,还将随时准备接纳古籍翻译带来的类推简化字。这种字库的扩大实际上是汉字信息空间无法忍受的。这样的扩展既不实用,又不可能。简化字存在一天,这种两难的尴尬就会存在一天。一旦废除简化字,(将简化字降格为手写体,摒斥出字库以外),这类困惑就可以一扫而空。再进一步推进,我们看到汉字文化圈也应该标准化、集约化。全世界abc等拉丁字母使用的都是相同的代码,可是汉字文化圈各国都有各自的字库,甚至两岸三地还要分国标码和big5码。大约在将近两千年以前,汉字文化圈的汉字原是基本统一的繁体字。后来在汉字主体之下,陆续出现了部分日本汉字、韩国汉字和越南字喃。西方列强入侵以后,日本、韩国也搞了一些简化字。但是这些都不足观。只要我们将简化字并不易学易认的理论告诉他们,估计他们很快就会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到了那个时候,汉字文化圈的汉字字库的标准化、国际化和集约化就可以无痛苦地水到渠成,毫无愧怍地面对世界其他的文字文化圈。
繁体字将重新整合汉字文化圈
传统汉字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最直观、最典范的代表。汉字也超出了民族的范围,对于周边国家发生影响,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使得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也成为汉字文化圈各民族各自的文化有机成分。对于汉字是日韩朝越等国家“民族文化自身的有机成分”这一点,各民族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他们曾经在中华文明面前几乎全盘汉化了上千年。到了十九世纪,在西方列强攻破汉字文化圈各国的文化壁垒的时代,全都开始摒弃汉字文化,试图全盘西化,简化汉字,实行拼音,废除汉字,甚至对中国的文字改革形成相当压力的包围圈。可是在几起几落的废除汉字过程中,日韩两国始终无法彻底废除汉字,越南在废除之后,一直在后悔和无可奈何的焦虑之中,恢复汉字教育的呼声不断。这些民族文化本身的挣扎表明,汉字词和汉字在千年以上的文化共存中,已经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有机成分,已经不可割舍。强行割舍就会伤及文化本身。
在中国实行汉字简化、鼓吹废除汉字的时期,日本和韩国却发现他们并不能完全摆脱汉字文化。现在中国重新确认了汉字的文化本位,经济上强大起来,文化上逐渐恢复自信的时候,势将带动汉字文化圈各国重新审视汉字在他们民族文化中的历史定位。汉字文化圈国家除了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投入汉语学习热潮以外,更多的汉学家和教育官员实际上希望的是中国恢复繁体字。韩国学者张喜久先生的文章很有代表性。如果这样,他们的青年学习了繁体字,既可以直接跟中国人沟通和学习中国文化,又可以阅读他们的历史文献,学习他们的古代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恢复繁体字也是汉字文化圈的共同利益之所在。
二.反驳北大中文系教授苏培成先生的说法
先看南方都市报的报道:
争论繁体字简化及汉字的未来
2006-03-20 13:33:24 来源:南方都市报
50年前,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简化字、普通话和汉语拼音。50年后的今天,关于简化字是否合理,普通话是否会消灭方言等争议也一直都存在。近日,天涯论坛上出现了讨论“是否应该恢复繁体字”的争论,网友的赞成和反对都同样热烈。提倡繁体字的人提出了很多简化字存在的问题,为此,记者特意采访了相关专家的意见。
一位叫做“司空白”的网友在天涯“闲闲书话”上的文章《是否应该恢复繁体字及传统文化?》引来了50多位网友近300个回帖,争论十分激烈。很多网友赞同恢复繁体字的建议,持反对意见的人同样态度鲜明。网友们还纷纷传阅一篇名为《关于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一点思考》的文章,该文署名“罗宁”,在2000年即已写成并在网上流传。这篇文章对简化字的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辨析思考,每次涉及繁体字问题,都会有网友转载其文章。
针对网上讨论中一些较为集中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北大语言学教授、中国语文现
对赞同恢复繁体字的建议的人,我同意他们从人变回猴子,点蜡烛,吃果类,穿树皮
很開心看到大家可以討論一些實務上問題,希望還是不要牽涉太多政治觀感, 基本上簡、繁體 是因之前的大環境因素留下來,要改…可能工程浩大,只能說視日後大環境的變遷而定了,而文字本來就會演變,觀念也會,今日的政治因素,可能是明日的笑話, 而文化、人文 才是千年不變的…… 和平才是王道啊…. 才有繼續討論的空間啊…
有人说要推进汉语拼音化,与国际沟通,简直是国家民族之不幸啊,看看越南语有好难看,有好难听,有好没有特色就知道这多么荒谬了。我们应该庆幸还有台湾香港澳门还保留了这美丽的繁体汉字。
那么多人在谈政治,我也不妨说几句,我先申明我是成都的,而且我妈还是个CPC。说到CPC坚持国家统一的立场其实对于中华民族是正确的,是对老祖宗负责任的,但是CPC也必须拿出自己的诚意和勇气来,至少要在教科书上承认国军在抗战中的流血牺牲,他们可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和同胞才牺牲了的啊,我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我出生于1983年)上只是寥寥提到了对CPC原本就很友好的张自忠将军在枣宜战役中英勇壮烈殉国,是民族英雄,还提到佟麟阁关麟征李宗仁(血战台儿庄)等少数几人,对于张学良杨虎城是正面歌颂的,但诸如薛岳(三次长沙会战歼几万日军),杜聿明(被CPC俘,当过政协委员什么的,),孙立人(远征滇缅,据说还活埋很多倭奴俘虏,简直大快人心啊),孙元良(多次参与上海的抗战,四行仓库800壮士就是他88师下属的一个团,昆仑关大捷也有他,顺便说说他是秦汉的父亲)等等很多很多的抗日英雄啊,其不为人知不过就是和CPC过节很深罢了,提提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不要说小孩子,就连大多数成年人都还认为是十八集团军(八路)全面在和日本较量。而且现在这边的民主自由等都还不如台湾,如不是邓公搞经济并取得今天这些成就的话,何谈统一人家啊?你们想过这些吗?知道北韩现在的情况吗?我首先要说如果要我参军去打台湾的话我是不会去的,悲剧还不够吗?但是如果与日本作战我可以贡献我的生命。
台湾方面如果执政党只是想用台独来为自己捞政治资本而不是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两千多万台湾人民着想,那也是错的,希望有有识之士能站出来。
大家还记不记得在繁体字之前用的是什么文字?对,是甲骨文,古代文字。要论美感,还是它们好看,像画一样,但是我们老祖宗为什么要发明出来繁体字呢?因为繁体字比那些像画一样的古代文字简单好写,所以现在的简体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取代了繁体字。而台湾人为什么不写简体字还要去问台湾政府。
楼上的朋友,你认为简体取代繁体是天经地义,大势所趋的理由太显苍白,那只是那个年代为了让更多人快速甩掉文盲而产生的应急办法,其中的政治意味或许也是有的,你不用也就罢了,你还埋怨别人为什么不用简体,未免太过天真.
一分为二看语文工具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语文工具也不例外。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工具没有万能的,语文工具也不例外,语言如是,文字如是,标调法如是,输入法如是,……。我们要实事求是用语文工具。
支持恢复使用小篆。小篆才是王道。
不如用世界共同语 – 英语
識繁書簡….其實在台灣也是這樣的….也覺得很自然,沒什麼難的。 如果叫台灣人丟棄繁體字,我想…是可惜了!!~ 也絕沒有人會如此做的,我還希望我的小孩能寫的一手好毛筆字,那可是能大大的炫耀的,尤其是面對外國人的時候…有好多歐美朋友也想學毛筆字的….但您知道的,毛筆字如用簡體的話…便真的…失去了美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