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 free hugs (自由拥抱,或者免费拥抱),已经有了个很好的中文名字“抱抱团”。本来有“抱成一团”的成语,团又有“团队,团结”的意思,“抱抱团”真是很不错的创意呢。
看新闻,原来“抱抱团”在国内是从长沙开始的,发起人是一名叫才子豪的广告从业人员。上个周末在北京的活动,有人被民警带走,但没什么大事。民警们没见过这种事情啊。
哈哈, 还是长沙牛鼻把!
今天在新闻看到了,在步行街弄的。不过没有提到警察蜀黍。
湖南人都牛鼻,呵呵
“抱抱团”成员正在以自己独特方式希望来倡导陌生人之间的关怀,拒绝冷漠。全国各大城市都已经有了第一批敢于站出来拒绝冷漠的热血中国人,我们衡阳的热血人在哪里?站出来!
2006年11月3日0点0分中国&抱抱团网站正式启动~陌生人你敢抱吗?“抱抱团”街头出动
中国抱抱团论坛http://www.bbtuan.com
抱抱团-中国的年青人就喜欢整洋事儿 个人觉得这是“变相的揩油”–当然,这个更理直气壮,更快捷。而且“成本”低廉。怪不得这么多人要加入这一团体!也许这么说有人不服,有男有女,男的和男的抱,女的和女的抱。男的和女的,老的少的XXX 但总的看来,还是感觉还是帅哥美女的专利。 我怎么没有看见有人去天桥上去抱抱乞丐?去工地上去抱抱民工?我想他们更加需要感受到关爱和热情吧? 话说回来,一个拥抱而已,能解决什么问题?
个人活法不同而已 个人认为,在你用大把的时间去和陌生人拥抱的时候,最好先想想自己的家人, 我想他们也许更需要拥抱 社会的高速,使人们都崇尚自由,但不要忘却近在咫尺的亲人
人与人要相互关心是对的,但专业有点过了。 话说过来不过就是要继续发扬中华传美德吗? 相互关心,帮助吗?不要想别的嘛!
我个人意见。
新鲜 好 有亲近作用 我占同
呵呵,只要不被状告性骚扰就好
从电视上知道的抱抱,有好多争议。但我支持。。。。。。
怎么加入啊???
联系我QQ408568496
我也是昨天听到的新闻.感觉嘛新鲜的 也赞成这样的方式去表达对社会的关爱
高氏兄弟让盛赞“抱抱团”:拥抱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者: ningxinan5(ningxinan5) 发表于:2006/12/11 04:15:20
[回复] [引用] [加入文集]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修改]
抱你一下,好吗?高氏兄弟 让拥抱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者:何玉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0 更新时间:2006-11-16
高氏兄弟(高兟、高强),1985年开始合作从事绘画、装置、行为、摄影、写作等艺术活动,现居北京。出版《中国前卫艺术状况》、《艺术生态报告》、《在北京一天能走多远》等著作。2000年开始以“拥抱”为主题创作作品,曾在北京SOHO现代城和英国伦敦、法国马赛等地进行“拥抱”主题的行为艺术。
记者:您知道“抱抱团”的拥抱行动吗? 高氏兄弟:我们刚刚从莫斯科艺术节回来,在莫斯科时就有朋友给我们打电话说到“抱抱团”,有人还以为是我们组织的,也有人认为是在模仿我们。其实我觉得无论怎样都是好事,他们的整个行为和我们做的拥抱精神上是一致的。我们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很高兴看到这种现象。 记者:作为行为艺术家,“拥抱”是您作品的重要主题,那现在您对生活中存在的“抱抱团”怎么看? 高氏兄弟:其实无论谁做,都带有实验行为的感觉。行为艺术方式的拥抱可能对人的心理冲击比较大,接受和不接受都是自然反应,“抱抱团”是适合年轻人的,效果也应该不错。这件事已经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讨论,讨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拥抱吧。我们认为拥抱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有做的机会,就应当让它发生,只要它发生了,不管做到什么程度,遇到什么情况都会提示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让拥抱来得更猛烈些吧。 记者:在您的作品里,您想通过拥抱表达什么? 高氏兄弟:我们做行为作品拥抱是个视觉化的观念,想通过拥抱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它最表面的方式是使人友好亲近。我想拥抱是一种责任、义务,更是一种理想。长时间做这件事,可能会使中国人慢慢习惯彼此亲近,体现出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记者:您觉得街头拥抱是否会有性骚扰的成分? 高氏兄弟:如果参与拥抱的人与性有关,那么拥抱肯定与性有关。我们的行为艺术作品都是自然、安静的,“抱抱团”是随机的拥抱,也许会遇到性骚扰。 记者:您最近的拥抱行动是什么时候? 高氏兄弟:4月我们去伦敦和诺丁汉做过大型拥抱,BBC特别邀请我们在泰晤士河岸边和陌生人拥抱,就像现在“抱抱团”他们做的那样。英国人是比较保守的,不过泰晤士河边大都是游客,他们都特别友好,只有个别的人会拒绝你。5月又去了法国马赛,也是应艺术节邀请去做大型拥抱。我们原来有过计划,想在世界上有过争端的地方都做拥抱行动,比如柏林墙。 记者:您曾经提出过“世界拥抱日”,从您的作品也可以看出,拥抱已经是个全球化的概念了。 高氏兄弟:2000年9月10日,我们第一次做拥抱行动,后来这个日子被我们当作“世界拥抱日”,我们一直通过网络把“世界拥抱日”传递出去,转发给很多人,这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有几个英国和德国的艺术家帮我们做了网站,就叫“世界拥抱日”。前几年还有美国的和澳洲的网站和我们联系过,希望和我们合作。但我们觉得每个人想去拥抱了都可以做,也没有什么专利。这不是一个功利性的活动,而是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给世界增加温暖,是自由的。我们希望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爱拥抱,将来有一天真的能够在世界范围设立一个带有乌托邦意味的节日——世界拥抱日。
网友筹备义卖会捐助白血病女童 抱抱团完成心愿 ——————————————————————————– http://tech.tom.com 2006年12月11日 07时34分北京娱乐信报
关键字:互联网 网友 白血病
信报讯(记者王丹)昨日,本报报道了网友“老猫”给患白血病的女孩王越组织义卖会的活动。“抱抱团”的“抱友”们和首都六所高校青年志愿者从本报获此消息后,辗转联系到“老猫”完成了参与义卖活动的心愿。
网友“老猫”表示,为了号召更多好心人支持小王越治愈白血病,他将义卖会设立在朝阳区与通州区交界的松堂医院。昨日,救助王越的爱心行动进行到了第二天,迎来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北大、中央财经、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六所高校的青年志愿者,他们纷纷“高价”购得各种义卖品,不少同学表示要将义卖会带到自己就读的学校。
昨日15时,来自“北京抱抱团”的11位“抱友”来到松堂医院,化名“火星”的“抱抱团”负责人出资买下了王越的漫画,他表示救助小王越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抱抱团”加入救助小王越的爱心接力后,将尽快出台行动方案,为她加油。
据义卖会工作组统计,昨日共收到高校志愿者、抱抱团捐赠的1100元,将于今日交给小王越的母亲。
【新闻回放】
来自黑龙江的5岁的王越不幸查出患有白血病,2年来在包括“老猫”(网名)在内的众多网友以及好心人的宣传帮助下,顺利筹得善款支付40万元的高额治疗费。如今7岁的“幸运儿”王越只要挺过明年的化疗,将能背上书包回到教室。
看来你对抱抱团挺了解,拜托帮忙写篇关于她们的稿子好么? 字数1800~3600之间。随文附上相关照片。
我是《女人花》的编辑蝶衣。如果有意愿请联系我 QQ:280493456 email:wyt1229@yahoo.com.cn 或者到我的空间留言。谢谢了!!!致敬!!
本人赞同”抱抱团”行为,同时也奉劝那些对此执有异议的同志,不要简单的从字面上去解释这一高尚行为.因为他们所倡导的正是现代都市人所缺乏的.
高氏兄弟:将拥抱进行到底!
〔文化先锋网记者独家报道〕高氏兄弟,一位有争议的行为艺术家。他有一个梦想:以艺术的名义创造一个新的节日——“世界拥抱日”。通过“拥抱”行为来表达艺术家的社会理想,这也是行为艺术家们一直在努力的事业。但他的“拥抱艺术”却受到来自多方的指责和限制。鉴于目前中国行为艺术的恶劣处境,高氏兄弟能将“拥抱”就行到底吗?
以下是关于高氏兄弟艺术活动的详细报道。
【陈玉霞】 陌生人可以相互拥抱吗?高氏兄弟一直有一个梦想:以艺术的名义创造一个新的节日——“世界拥抱日”,在那一天,只要友好地张开双臂,即使是大街上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也可以象爱人或兄弟一样友好地相互拥抱。高氏兄弟作为中国较早的从事行为艺术实验的著名前卫艺术家,从80年代开始从事前卫艺术活动,自从2000年他们在一些公共空间实施行为艺术“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并在互联网上发出设立“世界拥抱日”的提议以来,许多媒体对此做了报道,专家们对此褒贬不一,关注此事的网民们也纷纷在一些网站的BBS上各抒己见。
2000年9月,高氏兄弟召集近150名志愿者租乘三辆大巴前往济南北郊黄河南岸实施名为\”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的行为计划。志愿者中有几个是他们的老朋友,绝大多数的是陌生的新朋友。第一次被邀请参与公共性的行为艺术,大家开始不免心存疑问:拥抱何以成为艺术?毕竟大家对行为艺术缺少了解,而且在中国人们没有拥抱的习惯,拥抱一般被视为西方人的礼仪或是恋人之间的私秘化行为。他们不得不对这个行为的意义做了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释,并当场两兄弟做拥抱示范,又分别拥抱了许多陌生的朋友。他们试图让大家明白:拥抱,无论与同性还是与异性,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令人难为情。实际上,既然我们都有爱与被爱的欲望,那么我们每个人心中肯定也都蕴藏着拥抱他人与被他人拥抱的欲望。渐渐地,大家很快进入了状态,按照他们提出的自由组合的原则,大家各自选择了自己的拥抱对象。他们希望大家选择异性拥抱,但最终由于习俗的制约,许多人还是选择了同性。150人第一次以艺术的名义象兄弟、象姐妹、象爱人一样拥抱在一起。大家先一对一对地同时闭目拥抱15分 钟,然后是大家拥围在一起共同拥抱5分钟。20分钟沉寂而美好的时刻,拥抱者们闭目倾听着彼此的心跳,一种超日常的复杂感受与体验成为记忆永远的馈赠。
艺术批评家黄笃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拥抱是分离的对立面,拥抱行动被乌托邦化,拥抱是分离之后的精神象征,蕴含着复杂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宗教问题。拥抱让人更容易从全球视野中联想到南北朝鲜离散家庭重逢团聚的生动悲喜画面;南非解除种族隔离制度后白人与黑人和睦相处;巴勒斯坦人重返家园的喜悦拥抱;体育赛场上运动员获胜的拥抱等等。它超越了各种界限,更多传达了理想的“爱”的信息。然而,在这些行为摄影中,我们看到受邀请的参与者大都选择了同性拥抱,显然,他们并非有同性恋的倾向,这种表象恰恰反映了中国的社会语境,传统道德依然对人的身体有着强大的约束力。从这个意义上看,它隐喻了表演者的行动与心理之间的错位。透过这样的现象,艺术家质疑了本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因果关系,诸如,真实与虚假、里与外、信任与怀疑、存在与虚无和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概念。这里,艺术家不但摈弃了规定性,而且强调了符号、模型、幻象支配和决定着我们的真实生活。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由概念和符号组成的世界中。
2001年6月,高氏兄弟应邀在第4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开幕期间做群体拥抱行为,他们在网上向全世界发出征集志愿者的通告信。他们计划于6月8日威尼斯时间上午11时在威尼斯双年展现场组织所有在场的志愿者、观众、艺术家、策展人伴随巴赫的音乐同时闭目相互拥抱两分钟。不能到场的响应者,可在那个时刻在他们的所在地与他们的亲人、朋友或陌生人拥抱。征集志愿者的通告信在网上发出后,国内外有许多人回信响应,有打算前往威尼斯的,有不去的表示届时会在精神上与他们在一起。后来高氏兄弟因故未能亲临威尼斯。6月8日下午6点(威尼斯时间上午11点)在济南凌云现代舞团的排练厅里,高氏兄弟与他们家乡的响应者以及世界各地的响应者实施了一次共时拥抱活动。高氏兄弟还和大家一起象做儿童游戏一样,男女各站一边,闭上眼睛,张开双臂向前走,碰上谁,就相互拥抱。在中国大多数人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已经极少拥抱他人与被人拥抱了,在这次拥抱活动中,有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可能是长大后第一次与异性拥抱,在大家拥抱都结束后,他们仍沉浸其中。等他们反应过来,那个男孩已经激动得有点虚脱,女孩也已两眼泪汪汪了。
高氏兄弟曾组织过多次类似的拥抱活动,在不同的地点,形式也不尽相同。有一次在冬日的黄昏,在城市边缘的一个山坡上,他们召集了一些志愿者,开始他们设想让一些人拥抱在一起,一些人手持蜡烛伫立在树丛中,希望大家共同感受黄昏在都市与自然的边缘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特殊体验。但由于有一位不请自到的年近四十的女舞蹈老师自告奋勇地要求裸体参与。他们临时改变了计划,首先他们请大家每人手持一只点燃的蜡烛,闭目伫立,然后请 裸体的舞者在风中于点点烛光中穿越。此时,山坡上一片幽暗,烛光于远处城市的灯火邀相呼应。最后,裸体的舞者与一位身着棉衣的20出头的小伙子拥抱。大家手持点燃的蜡烛默默为他们祝福。情景极为感人。活动结束后,两位拥抱者双双坠入爱河,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因一见钟情而拥抱,还是因拥抱而一见钟情。虽然女的比男的年龄大近20岁,而且有婚史,孩子也有十几岁了,但他们最终还是结为伉俪。显然,是“拥抱”使他们超越了世俗的规范。
有一天下午,高氏兄弟约了几个朋友,以他们生活的城市为剧场,在大街上随走随做拥抱以及与拥抱相关的行为表演,沿途有些青年男女因好奇欣然接受他们的邀请,介入了他们的行为。就这样,他们随走随做,到了夜晚,来到泉城广场,人越聚越多。巡逻的警察看到聚在一起的人群,以为出了什么事,过来询问,当高氏兄弟向巡警解释了他们的行为并邀请他们介入时,他们也友好地参与进来了。北京三联生活周刊的一位记者在报道高氏兄弟的这一行为艺术时引用房龙的话说:就象“卢梭首先透过朦胧的感伤泪水观察世界,同时代的人被他的思想打动了,也掏出手绢加入了留泪的行列。”
高氏兄弟除了在城市中即兴实验“拥抱”行为外,还一直在通过网络的传播来实现更大范围的“拥抱”。行为艺术“拥抱”已经在网上演化为一个有关设立“世界拥抱日”的互动行为,回答世界各地的一些关心这个提议的人来信提出的问题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希望随着“拥抱”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将来有一天真的以艺术的名义在世界范围设立一个带有乌托邦意味的节日——“世界拥抱日”。已经有一些国外的艺术基金会与他们联系,表示愿意支持“拥抱”行为在海外的实施。一个跨越纽约与约翰内斯堡名为CrossPath Culture的艺术基金会邀请他们到南非做万人拥抱行为。最近,高氏兄弟为了推广“世界拥抱日”的提议拟订了一个长期的名为“信使之约”的全球拥抱计划。他们将首先选择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柏林墙遗址、纽约世贸大厦遗址和巴、以发生冲突的地带做万人拥抱行为。
在一味扮酷、玩酷的时尚趣味中,相对于近几年发生的诸如吃死婴、虐杀动物、玩弄尸体等极端暴力化的行为艺术来说,高氏兄弟的“拥抱”提示了行为艺术的一种新的可能与价值趋向,也为我们日趋冷漠灰色的实用主义的人际观念涂抹了一笔充满梦想、浪漫与感伤的暖色。当然,近年来随着高氏兄弟的“拥抱”、“与无家可归者共餐”等行为艺术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关注,高氏兄弟也遭到许多人的非议,他们的作品所呈现的在公共空间的群体拥抱,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拥抱,很多人表示难以理解与接受。对此,高氏兄弟在一次有关拥抱行为的电视直播中说:“拥抱”行为除了表达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博爱与亲和之外,更强调其在行为艺术领域的实验意义,如果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接受他们的艺术观念,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艺术太平庸了。但他们也确实希望他们的艺术能够传播博爱的观念,有助于中国人养成拥抱的习惯。
去年9月,应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的邀请,高氏兄弟计划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场首届中国三年展年开幕式上策划实施一次大型公共行为艺术活动——“万人拥抱”,但最终由于主办单位的“行为艺术恐惧症”, “万人拥抱”在展览开幕前被临时取缔,高氏兄弟展出的一幅以“拥抱”为主题的大型摄影装置涉及人体的部分也被肢解、阉割。是广州不相信“拥抱”吗?但2003新年伊始,高氏兄弟应邀为广州繁华的江南大道创作了一幅关于“拥抱”的巨幅公益广告,《今天你拥抱了吗?》,这个毫无商业气息的温馨美好的公益广告一出现在广州的商业闹市区,即引起了一些市民的兴趣。
诚然,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怀有拥抱的渴望。拥抱是和解、平等与博爱的象征,拥抱有利于化解怨恨、缓解现代人内心的孤独与焦虑以及人与人之间日益隔膜的紧张关系,营造亲和、友爱的生活氛围与世界秩序。然而,高氏兄弟的“拥抱”方案毕竟带有浓郁的乌托邦色彩,在中国,拥抱最终是否能够成为一种行为时尚?习惯于握手寒暄的人们是否愿意敞开拥抱的浪漫情怀?高氏兄弟能否将拥抱进行到底?我们拭目以待。
拥抱从家人开始
有些事要考虑的简单一点啊,一个拥抱而已,不能算什么啊 ,但对一个陌生人而言是莫大的帮助啊!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很需要别人的关怀和信任,你主动的拥抱就是对他人的认可,献上你的拥抱吧?只要你是真心的 ,来吧,我会接受你的拥抱的。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4370710233900597455
這是台灣的愛之抱抱!
一起加油喔~
sprint download ringtones download ringtones for sprint phone…
It is understood cricket free ringtones wireless cheap mobile ringtones virgin…
Δ
哈哈, 还是长沙牛鼻把!
今天在新闻看到了,在步行街弄的。不过没有提到警察蜀黍。
湖南人都牛鼻,呵呵
“抱抱团”成员正在以自己独特方式希望来倡导陌生人之间的关怀,拒绝冷漠。全国各大城市都已经有了第一批敢于站出来拒绝冷漠的热血中国人,我们衡阳的热血人在哪里?站出来!
2006年11月3日0点0分中国&抱抱团网站正式启动~陌生人你敢抱吗?“抱抱团”街头出动
中国抱抱团论坛http://www.bbtuan.com
抱抱团-中国的年青人就喜欢整洋事儿
个人觉得这是“变相的揩油”–当然,这个更理直气壮,更快捷。而且“成本”低廉。怪不得这么多人要加入这一团体!也许这么说有人不服,有男有女,男的和男的抱,女的和女的抱。男的和女的,老的少的XXX
但总的看来,还是感觉还是帅哥美女的专利。
我怎么没有看见有人去天桥上去抱抱乞丐?去工地上去抱抱民工?我想他们更加需要感受到关爱和热情吧?
话说回来,一个拥抱而已,能解决什么问题?
个人活法不同而已
个人认为,在你用大把的时间去和陌生人拥抱的时候,最好先想想自己的家人,
我想他们也许更需要拥抱
社会的高速,使人们都崇尚自由,但不要忘却近在咫尺的亲人
人与人要相互关心是对的,但专业有点过了。
话说过来不过就是要继续发扬中华传美德吗?
相互关心,帮助吗?不要想别的嘛!
我个人意见。
新鲜 好 有亲近作用 我占同
呵呵,只要不被状告性骚扰就好
从电视上知道的抱抱,有好多争议。但我支持。。。。。。
怎么加入啊???
联系我QQ408568496
我也是昨天听到的新闻.感觉嘛新鲜的
也赞成这样的方式去表达对社会的关爱
高氏兄弟让盛赞“抱抱团”:拥抱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者: ningxinan5(ningxinan5) 发表于:2006/12/11 04:15:20
[回复] [引用] [加入文集]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修改]
抱你一下,好吗?高氏兄弟 让拥抱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者:何玉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0 更新时间:2006-11-16
高氏兄弟(高兟、高强),1985年开始合作从事绘画、装置、行为、摄影、写作等艺术活动,现居北京。出版《中国前卫艺术状况》、《艺术生态报告》、《在北京一天能走多远》等著作。2000年开始以“拥抱”为主题创作作品,曾在北京SOHO现代城和英国伦敦、法国马赛等地进行“拥抱”主题的行为艺术。
记者:您知道“抱抱团”的拥抱行动吗?
高氏兄弟:我们刚刚从莫斯科艺术节回来,在莫斯科时就有朋友给我们打电话说到“抱抱团”,有人还以为是我们组织的,也有人认为是在模仿我们。其实我觉得无论怎样都是好事,他们的整个行为和我们做的拥抱精神上是一致的。我们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很高兴看到这种现象。
记者:作为行为艺术家,“拥抱”是您作品的重要主题,那现在您对生活中存在的“抱抱团”怎么看?
高氏兄弟:其实无论谁做,都带有实验行为的感觉。行为艺术方式的拥抱可能对人的心理冲击比较大,接受和不接受都是自然反应,“抱抱团”是适合年轻人的,效果也应该不错。这件事已经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讨论,讨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拥抱吧。我们认为拥抱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有做的机会,就应当让它发生,只要它发生了,不管做到什么程度,遇到什么情况都会提示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让拥抱来得更猛烈些吧。
记者:在您的作品里,您想通过拥抱表达什么?
高氏兄弟:我们做行为作品拥抱是个视觉化的观念,想通过拥抱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它最表面的方式是使人友好亲近。我想拥抱是一种责任、义务,更是一种理想。长时间做这件事,可能会使中国人慢慢习惯彼此亲近,体现出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记者:您觉得街头拥抱是否会有性骚扰的成分?
高氏兄弟:如果参与拥抱的人与性有关,那么拥抱肯定与性有关。我们的行为艺术作品都是自然、安静的,“抱抱团”是随机的拥抱,也许会遇到性骚扰。
记者:您最近的拥抱行动是什么时候?
高氏兄弟:4月我们去伦敦和诺丁汉做过大型拥抱,BBC特别邀请我们在泰晤士河岸边和陌生人拥抱,就像现在“抱抱团”他们做的那样。英国人是比较保守的,不过泰晤士河边大都是游客,他们都特别友好,只有个别的人会拒绝你。5月又去了法国马赛,也是应艺术节邀请去做大型拥抱。我们原来有过计划,想在世界上有过争端的地方都做拥抱行动,比如柏林墙。
记者:您曾经提出过“世界拥抱日”,从您的作品也可以看出,拥抱已经是个全球化的概念了。
高氏兄弟:2000年9月10日,我们第一次做拥抱行动,后来这个日子被我们当作“世界拥抱日”,我们一直通过网络把“世界拥抱日”传递出去,转发给很多人,这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有几个英国和德国的艺术家帮我们做了网站,就叫“世界拥抱日”。前几年还有美国的和澳洲的网站和我们联系过,希望和我们合作。但我们觉得每个人想去拥抱了都可以做,也没有什么专利。这不是一个功利性的活动,而是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给世界增加温暖,是自由的。我们希望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爱拥抱,将来有一天真的能够在世界范围设立一个带有乌托邦意味的节日——世界拥抱日。
网友筹备义卖会捐助白血病女童 抱抱团完成心愿
——————————————————————————–
http://tech.tom.com 2006年12月11日 07时34分北京娱乐信报
关键字:互联网 网友 白血病
信报讯(记者王丹)昨日,本报报道了网友“老猫”给患白血病的女孩王越组织义卖会的活动。“抱抱团”的“抱友”们和首都六所高校青年志愿者从本报获此消息后,辗转联系到“老猫”完成了参与义卖活动的心愿。
网友“老猫”表示,为了号召更多好心人支持小王越治愈白血病,他将义卖会设立在朝阳区与通州区交界的松堂医院。昨日,救助王越的爱心行动进行到了第二天,迎来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北大、中央财经、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六所高校的青年志愿者,他们纷纷“高价”购得各种义卖品,不少同学表示要将义卖会带到自己就读的学校。
昨日15时,来自“北京抱抱团”的11位“抱友”来到松堂医院,化名“火星”的“抱抱团”负责人出资买下了王越的漫画,他表示救助小王越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抱抱团”加入救助小王越的爱心接力后,将尽快出台行动方案,为她加油。
据义卖会工作组统计,昨日共收到高校志愿者、抱抱团捐赠的1100元,将于今日交给小王越的母亲。
【新闻回放】
来自黑龙江的5岁的王越不幸查出患有白血病,2年来在包括“老猫”(网名)在内的众多网友以及好心人的宣传帮助下,顺利筹得善款支付40万元的高额治疗费。如今7岁的“幸运儿”王越只要挺过明年的化疗,将能背上书包回到教室。
看来你对抱抱团挺了解,拜托帮忙写篇关于她们的稿子好么?
字数1800~3600之间。随文附上相关照片。
我是《女人花》的编辑蝶衣。如果有意愿请联系我
QQ:280493456
email:wyt1229@yahoo.com.cn
或者到我的空间留言。谢谢了!!!致敬!!
本人赞同”抱抱团”行为,同时也奉劝那些对此执有异议的同志,不要简单的从字面上去解释这一高尚行为.因为他们所倡导的正是现代都市人所缺乏的.
高氏兄弟:将拥抱进行到底!
〔文化先锋网记者独家报道〕高氏兄弟,一位有争议的行为艺术家。他有一个梦想:以艺术的名义创造一个新的节日——“世界拥抱日”。通过“拥抱”行为来表达艺术家的社会理想,这也是行为艺术家们一直在努力的事业。但他的“拥抱艺术”却受到来自多方的指责和限制。鉴于目前中国行为艺术的恶劣处境,高氏兄弟能将“拥抱”就行到底吗?
以下是关于高氏兄弟艺术活动的详细报道。
【陈玉霞】 陌生人可以相互拥抱吗?高氏兄弟一直有一个梦想:以艺术的名义创造一个新的节日——“世界拥抱日”,在那一天,只要友好地张开双臂,即使是大街上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也可以象爱人或兄弟一样友好地相互拥抱。高氏兄弟作为中国较早的从事行为艺术实验的著名前卫艺术家,从80年代开始从事前卫艺术活动,自从2000年他们在一些公共空间实施行为艺术“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并在互联网上发出设立“世界拥抱日”的提议以来,许多媒体对此做了报道,专家们对此褒贬不一,关注此事的网民们也纷纷在一些网站的BBS上各抒己见。
2000年9月,高氏兄弟召集近150名志愿者租乘三辆大巴前往济南北郊黄河南岸实施名为\”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的行为计划。志愿者中有几个是他们的老朋友,绝大多数的是陌生的新朋友。第一次被邀请参与公共性的行为艺术,大家开始不免心存疑问:拥抱何以成为艺术?毕竟大家对行为艺术缺少了解,而且在中国人们没有拥抱的习惯,拥抱一般被视为西方人的礼仪或是恋人之间的私秘化行为。他们不得不对这个行为的意义做了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释,并当场两兄弟做拥抱示范,又分别拥抱了许多陌生的朋友。他们试图让大家明白:拥抱,无论与同性还是与异性,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令人难为情。实际上,既然我们都有爱与被爱的欲望,那么我们每个人心中肯定也都蕴藏着拥抱他人与被他人拥抱的欲望。渐渐地,大家很快进入了状态,按照他们提出的自由组合的原则,大家各自选择了自己的拥抱对象。他们希望大家选择异性拥抱,但最终由于习俗的制约,许多人还是选择了同性。150人第一次以艺术的名义象兄弟、象姐妹、象爱人一样拥抱在一起。大家先一对一对地同时闭目拥抱15分
钟,然后是大家拥围在一起共同拥抱5分钟。20分钟沉寂而美好的时刻,拥抱者们闭目倾听着彼此的心跳,一种超日常的复杂感受与体验成为记忆永远的馈赠。
艺术批评家黄笃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拥抱是分离的对立面,拥抱行动被乌托邦化,拥抱是分离之后的精神象征,蕴含着复杂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宗教问题。拥抱让人更容易从全球视野中联想到南北朝鲜离散家庭重逢团聚的生动悲喜画面;南非解除种族隔离制度后白人与黑人和睦相处;巴勒斯坦人重返家园的喜悦拥抱;体育赛场上运动员获胜的拥抱等等。它超越了各种界限,更多传达了理想的“爱”的信息。然而,在这些行为摄影中,我们看到受邀请的参与者大都选择了同性拥抱,显然,他们并非有同性恋的倾向,这种表象恰恰反映了中国的社会语境,传统道德依然对人的身体有着强大的约束力。从这个意义上看,它隐喻了表演者的行动与心理之间的错位。透过这样的现象,艺术家质疑了本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因果关系,诸如,真实与虚假、里与外、信任与怀疑、存在与虚无和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概念。这里,艺术家不但摈弃了规定性,而且强调了符号、模型、幻象支配和决定着我们的真实生活。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由概念和符号组成的世界中。
2001年6月,高氏兄弟应邀在第4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开幕期间做群体拥抱行为,他们在网上向全世界发出征集志愿者的通告信。他们计划于6月8日威尼斯时间上午11时在威尼斯双年展现场组织所有在场的志愿者、观众、艺术家、策展人伴随巴赫的音乐同时闭目相互拥抱两分钟。不能到场的响应者,可在那个时刻在他们的所在地与他们的亲人、朋友或陌生人拥抱。征集志愿者的通告信在网上发出后,国内外有许多人回信响应,有打算前往威尼斯的,有不去的表示届时会在精神上与他们在一起。后来高氏兄弟因故未能亲临威尼斯。6月8日下午6点(威尼斯时间上午11点)在济南凌云现代舞团的排练厅里,高氏兄弟与他们家乡的响应者以及世界各地的响应者实施了一次共时拥抱活动。高氏兄弟还和大家一起象做儿童游戏一样,男女各站一边,闭上眼睛,张开双臂向前走,碰上谁,就相互拥抱。在中国大多数人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已经极少拥抱他人与被人拥抱了,在这次拥抱活动中,有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可能是长大后第一次与异性拥抱,在大家拥抱都结束后,他们仍沉浸其中。等他们反应过来,那个男孩已经激动得有点虚脱,女孩也已两眼泪汪汪了。
高氏兄弟曾组织过多次类似的拥抱活动,在不同的地点,形式也不尽相同。有一次在冬日的黄昏,在城市边缘的一个山坡上,他们召集了一些志愿者,开始他们设想让一些人拥抱在一起,一些人手持蜡烛伫立在树丛中,希望大家共同感受黄昏在都市与自然的边缘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特殊体验。但由于有一位不请自到的年近四十的女舞蹈老师自告奋勇地要求裸体参与。他们临时改变了计划,首先他们请大家每人手持一只点燃的蜡烛,闭目伫立,然后请
裸体的舞者在风中于点点烛光中穿越。此时,山坡上一片幽暗,烛光于远处城市的灯火邀相呼应。最后,裸体的舞者与一位身着棉衣的20出头的小伙子拥抱。大家手持点燃的蜡烛默默为他们祝福。情景极为感人。活动结束后,两位拥抱者双双坠入爱河,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因一见钟情而拥抱,还是因拥抱而一见钟情。虽然女的比男的年龄大近20岁,而且有婚史,孩子也有十几岁了,但他们最终还是结为伉俪。显然,是“拥抱”使他们超越了世俗的规范。
有一天下午,高氏兄弟约了几个朋友,以他们生活的城市为剧场,在大街上随走随做拥抱以及与拥抱相关的行为表演,沿途有些青年男女因好奇欣然接受他们的邀请,介入了他们的行为。就这样,他们随走随做,到了夜晚,来到泉城广场,人越聚越多。巡逻的警察看到聚在一起的人群,以为出了什么事,过来询问,当高氏兄弟向巡警解释了他们的行为并邀请他们介入时,他们也友好地参与进来了。北京三联生活周刊的一位记者在报道高氏兄弟的这一行为艺术时引用房龙的话说:就象“卢梭首先透过朦胧的感伤泪水观察世界,同时代的人被他的思想打动了,也掏出手绢加入了留泪的行列。”
高氏兄弟除了在城市中即兴实验“拥抱”行为外,还一直在通过网络的传播来实现更大范围的“拥抱”。行为艺术“拥抱”已经在网上演化为一个有关设立“世界拥抱日”的互动行为,回答世界各地的一些关心这个提议的人来信提出的问题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希望随着“拥抱”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将来有一天真的以艺术的名义在世界范围设立一个带有乌托邦意味的节日——“世界拥抱日”。已经有一些国外的艺术基金会与他们联系,表示愿意支持“拥抱”行为在海外的实施。一个跨越纽约与约翰内斯堡名为CrossPath Culture的艺术基金会邀请他们到南非做万人拥抱行为。最近,高氏兄弟为了推广“世界拥抱日”的提议拟订了一个长期的名为“信使之约”的全球拥抱计划。他们将首先选择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柏林墙遗址、纽约世贸大厦遗址和巴、以发生冲突的地带做万人拥抱行为。
在一味扮酷、玩酷的时尚趣味中,相对于近几年发生的诸如吃死婴、虐杀动物、玩弄尸体等极端暴力化的行为艺术来说,高氏兄弟的“拥抱”提示了行为艺术的一种新的可能与价值趋向,也为我们日趋冷漠灰色的实用主义的人际观念涂抹了一笔充满梦想、浪漫与感伤的暖色。当然,近年来随着高氏兄弟的“拥抱”、“与无家可归者共餐”等行为艺术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关注,高氏兄弟也遭到许多人的非议,他们的作品所呈现的在公共空间的群体拥抱,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拥抱,很多人表示难以理解与接受。对此,高氏兄弟在一次有关拥抱行为的电视直播中说:“拥抱”行为除了表达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博爱与亲和之外,更强调其在行为艺术领域的实验意义,如果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接受他们的艺术观念,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艺术太平庸了。但他们也确实希望他们的艺术能够传播博爱的观念,有助于中国人养成拥抱的习惯。
去年9月,应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的邀请,高氏兄弟计划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场首届中国三年展年开幕式上策划实施一次大型公共行为艺术活动——“万人拥抱”,但最终由于主办单位的“行为艺术恐惧症”, “万人拥抱”在展览开幕前被临时取缔,高氏兄弟展出的一幅以“拥抱”为主题的大型摄影装置涉及人体的部分也被肢解、阉割。是广州不相信“拥抱”吗?但2003新年伊始,高氏兄弟应邀为广州繁华的江南大道创作了一幅关于“拥抱”的巨幅公益广告,《今天你拥抱了吗?》,这个毫无商业气息的温馨美好的公益广告一出现在广州的商业闹市区,即引起了一些市民的兴趣。
诚然,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怀有拥抱的渴望。拥抱是和解、平等与博爱的象征,拥抱有利于化解怨恨、缓解现代人内心的孤独与焦虑以及人与人之间日益隔膜的紧张关系,营造亲和、友爱的生活氛围与世界秩序。然而,高氏兄弟的“拥抱”方案毕竟带有浓郁的乌托邦色彩,在中国,拥抱最终是否能够成为一种行为时尚?习惯于握手寒暄的人们是否愿意敞开拥抱的浪漫情怀?高氏兄弟能否将拥抱进行到底?我们拭目以待。
拥抱从家人开始
有些事要考虑的简单一点啊,一个拥抱而已,不能算什么啊 ,但对一个陌生人而言是莫大的帮助啊!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很需要别人的关怀和信任,你主动的拥抱就是对他人的认可,献上你的拥抱吧?只要你是真心的 ,来吧,我会接受你的拥抱的。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4370710233900597455
這是台灣的愛之抱抱!
一起加油喔~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4370710233900597455
sprint download ringtones download ringtones for sprint phone…
It is understood cricket free ringtones wireless cheap mobile ringtones vir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