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使用繁體中文?
by Yan
前面一個帖子,我有意使用繁體字,雖然絕大部分訪問者應該是使用简体字的,但很明顯,沒有對他們的閲讀造成任何困難。:)
我不是很清楚當初爲何推廣簡體字,猜測大約是爲了書寫簡單。但是現在計算機已經非常普及,已經很少有人手寫文字了。而在計算機上輸入中文,不管是繁體還是簡體,都是同樣的工作量,而且,傳輸簡體字和繁體字需要的數據量也是一樣的(對不對呢?)。似乎已經沒有理由再推行簡體中文了。
估計很多人會和我一樣覺得繁體字寫出來比簡體字好看,特別是手寫的時候。簡體字讓中文的美感大打了折扣,不僅從書法上講,而且原有的構字与所指的聯係也損失了不少。比如這個麵字,一目了然,麵是用麥子做的。現在用的面字,它同時還是面子的面,方面的面,有點古怪。還有比如這個馬字,多像一匹馬啊。而簡體的马,被扒光了鬃毛,一點靈性也沒有了,和乌鸦的乌差不多。
中文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和載體,但是現在連統一的文字都沒有。在我們考慮、渴求兩岸統一的時候,是否也該考慮一下文字的重新統一?作爲大陸來的人,我希望兩岸能最終統一,而且是以和平的方式(另)。但是如何和平地統一,卻不是很清楚,擁護和平的人也沒有真正考慮過。
大陸人在這個問題上是有點傲慢的,很少有人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考慮。雙方從各個方面來講力量懸殊,兩者合二爲一時權重相差太大。這時候大陸一方更應該主動調整自己以容納臺灣,而不是一味地說:統一,底綫是統一。而臺灣的政客也是利用這一點,製造受威脅,被欺淩的假象,激發臺灣民衆對大陸的抵觸情緒。
如何和平地走向統一是更需要我們討論的問題,其中可能包括文字的統一。我這裡瞎聊一下。
补充:
通过网友的评论,我了解了许多以前不了解的,所以这个帖子的更有价值的部分在评论里。
延伸阅读:
對簡體字的不“鍾”
汉字简化常识
规范汉字
汉字改革
新帖子: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竞争
汉字是普罗大众学习文化知识的拦路虎。
汉字是汉语走向世界的绊脚石。
汉字是电脑化的障碍。
汉字是汉语走向世界的绊脚石。
Hanzi shi Hanyu zouxiang shijie de banjiaoshi.
Hanhzih shih Hanhyuu zoouxiangh shihjieh de banhjiaaoshir.
Hahnzih shih Hahnyuu zoouxiahng shihjieh de bahnjiaaoshir.
汉字是电脑化的障碍。
Hanzi shi diannaohua de zhang’ai.
Hanhzih shih dianhnaaohuah de zhangh’aih.
Hahnzih shih diahnnaaohuah de zhahng’aih.
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在实现拼音化之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汉语拼音帮助学习汉语,帮助汉语走向世界,并用于汉字不能或者不方便的领域。
To Ellis: 請不要對某些人的不同意見太認真了!如果真要說什麼誰有沒有資格說中國文化,這裡誰又真的有資格呢?如果有人對 論語》中所說的「溫、良、恭、儉、讓」都真正理解且能真正做到一點點,或者就有資格說吧!即使學識不如人,只要多努力,必有所成; 相反,飽讀詩書,卻沒有實踐聖賢道理,除了使自己更驕傲之外,又能宏揚出什麼中華文化的精神?要知道儒家就是主張學問之道建基在作人的根本上 ─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 學而篇)。
此外,恕我直言,我們無論出生在香港或中國大陸,都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所以受著當地獨特的社會、政治文化影響也是無可避免的事,當你說某些人行為語言上的錯誤是因為他所身處的社會政治文化怎樣怎樣不好,對方聽了覺得反感,覺得需要辯護甚至還擊,也是人之常情,就正如中國大陸的朋友說我們香港人殖民地主義心態,不會打中文字云云,我們聽了也不好受。何必作無謂的意氣之爭呢?不如保持沉默,由他們繼續在這兒自得其樂吧!
最後,我很想介紹幾本我覺得很值得一看的書給你。我很喜歡南懷瑾先生的著作,我覺得他對中國文化有很深入而獨特的見解,即使你可能已看過四書五經,我也願意鼓勵你看一看他以下的著作:
論語別裁(上、下)
孟子旁通
原本大學微言(上、下)
你在中華書局可能會找到,不然,在北角渣華道82號2樓青年書局應可找到他很多的著作。
“国学大师”也在造爱因斯坦的谣
·方舟子·
爱因斯坦是近代公认最聪明的人,人们也就爱拿他说事儿。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要根据事实来,别乱造谣,为了说理的方便,把爱因斯坦从未说过甚至与其思想相悖的话硬是栽到他的头上。他已长眠了快50年,无法为自己澄清。如此欺负一个不能开口的古人,想想总不是人干的事,偏偏有满嘴仁义道德的人乐此不疲。基督教传教士、中国“人文”学者爱造爱因斯坦的谣,说他信教信上帝,我以前已多次揭露过。最近偶尔在网上看到南怀瑾一篇文章,才知道这位近来在海峡两岸都很流行的“国学大师”,原来也好这口。其“名著”《论语别裁》“祈祷是求救的信号”一则称:
“谈到超现实世界,有没有另一世界存在,这是东西文化五千年来,到现在为止,哲学、宗教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说这些不科学,科学并不是万能,现在科学正要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还没有找到。不要以为科学解决了问题,事实上问题还没有解决。像爱因斯坦这样一位伟大的人,可惜死得太快了一点。他想把生命升华,变成为四度空间(Four Dimensional Space或称四次空间,或四个因次空间)。那时人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可以有神通,可以不靠机器而在空中飞行。他有这个理想,没完成就死了。他到快要死的时候,感觉宇宙的生命后面还有一个东西。什么东西呢?当然不是唯物思想的。他是搞物理的,科学家都是朝唯物方面的路子去探讨。结果他认为不是属于唯物方面的,而是另外的东西,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所以他没办法,只好去信上帝。因为这一个力量他没有研究出来,是个东西但不可知,还不如信上帝,精神先得到保障,先得到安慰。形而上是不是有个东西?生命是否在一个躯体里死了以后可以再生、再来?这都是人类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所以人类文化不要自吹了,站在哲学立场看人类文化是非常幼稚的,连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这段话很有点今天中国“人文”学者的口吻,都是要对科学指手画脚的,而其实也都是连基本科学常识都没有,连常见辞书也懒得去翻翻就信口开河了。只要有点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所谓四维空间,其实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维的统称,并不是多出了一个什么神秘的东西。(参见《辞海》1999年版的词条:四维空间,亦称“四度空间”、“四度时空”、“四维宇宙”、“时空连续区”等。由通常的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总体。这一概念由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首先提出,因此又称“闵可夫斯基空间”。要确定任何物理事件,必须同时使用空间的三个坐标和时间的一个坐标,这四个坐标组成的“超空间”就是“四维空间”。)南怀瑾对四维空间的理解,大概是和科幻小说说的多维空间搞混了。至于说爱因斯坦想要有神通,想成仙飞行,没办法只好去信上帝云云,更全都是南怀瑾本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乃是对爱因斯坦的污蔑。
南怀瑾的追随者不少,里面大概也有一些物理学专家、学生,却无人向他指出这个笑话,任其流传数十年,可与信轮子的物理博士不敢纠正李“大师”的“光年”错误相比。(李“大师”在其“经文”中望文生义,把“光年”当成了时间单位,闹了天大的笑话。连小学生都知道,“光年”是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走过的距离。)南怀瑾的文章我只读过几篇短文,就发现了一些中国历史常识错误,例如:
《南怀谨谈历史与人生》中《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文称:“在古代,尤其春秋战国间,知识分子第一个兜销的好对象,当然是卖给人主–各国的诸侯,执政的老板们。……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曾经下了逐客令,当时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临行之时,上书劝课,秦始皇觉得有理,于是收回成令,李斯后来因而得以重用。虽然如此,各国诸侯的灭亡,对养士风气不能说不是个打击,……”这段话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李斯上《谏逐客书》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距秦始皇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还有16年之久。因为这个错误,使得整段论述完全作废,无法修改。
《名利浓于酒》一文称:“满清入关以后,有许多读书人不投降。但清帝康熙非常高明,他十四岁亲政,就平定了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天下,作了六十年的皇帝,把清朝的政治基础定下来,可以说他是一个天才的皇帝,不是职业皇帝了。”康熙并没有如此高的天才。要到康熙20年平定三藩、22年灭台湾郑氏政权,才算平定天下,这时已近三十岁了。
《历史的经验》“文武兼资论”云:“专门好文的,最后也是亡国,不注重军事国防,如吴王夫差,鲁国的偃王,都是只提倡文化,不注重国防的,而最后败亡,这是‘恃文者亡’。”吴越争霸、卧薪尝胆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吴王夫差的败亡并不是由于“只提倡文化,不注重国防”,恰恰相反,是由于穷兵黩武,好战而亡。那么南怀谨为什么犯这个常识性错误呢?原来是因为读不懂他讲解的《反经》中的这句话:“曹公曰: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这里是分别用吴王夫差和徐国(不是鲁国)偃王来做为“恃武者灭”和“恃文者亡”的例子,而不是都指的“恃文者亡”。
《历史的经验》“遵义章第五”云:“武帝时,苏武率百余人使西域,为匈奴所囚,不为威屈。”苏武是因为出使匈奴,其副使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败露后受到牵连而被囚。张骞才是出使西域,途中为匈奴所囚。南怀谨显然是把这两个人的事迹搞混了。(孙勇进在《南怀瑾〈历史的经验〉中的几处文史疏误》一文中还列举了几个类似的例子,可参见)
这些都是读过点史书的人不该犯的错误。对这位喜欢信口开河的“国学大师”的大部头著作,我也就没有阅读的兴趣。《论语别裁》据说是当代讲解《论语》的名著,但我只读了这一章,就知道这位“国学大师”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也没搞明白。
讲科学、讲事实、讲根据的就不是唯心主义。信口开河是唯心主义的特征。
在字裡行間挑毛病、鑽牛角尖地抨擊過南懷瑾先生的人,又何止方舟子一個?不過,Univer兄,不知你親自看過南懷瑾先生的著作沒有?若有,不妨說說你自己的意見,而不是別人的意見。
此外,如果「中国几千年来也确实是“以我為主,以我為世界,自己之外沒有世界,無求於天下,遇見外來異質便排斥」,那佛教的傳入、二胡等樂器的傳入,又如何解釋?
争啥,争啥,人不为己,天地不容,
看来人一出名就霸道了,别人指出错误,就是“在字裡行間挑毛病、鑽牛角尖地抨擊”。南怀瑾当大师太屈才了,应该当“天师”,当“教主”。
其次,我也没说中国是绝对的“几千年来也确实是“以我為主,以我為世界,自己之外沒有世界,無求於天下,遇見外來異質便排斥”。凡事都有特例。但是中华文化在总体上确实显示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
想想“中国”这个词的中心主义意味。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化,但是它的中心主义色彩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不是音乐史学家,对于二胡没有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二胡是北宋时期随着契丹入侵中原(又是一个中心主义的词!)传入的,应该算相当被动。
至于佛教,绝大多数封建皇帝也只是把它玩弄于股掌之上,需要的时候,就像吸鸦片似的麻醉一把,不需要的时候,就把寺庙废了。而且,佛教并没有在中华文化中取得正统地位。正统的是儒家。
嘿嘿,让南怀瑾大师再不爽一把:
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兼问出版垃圾著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中行
还是三四年以前,我写《禅外说禅》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台湾有个老人物
南怀瑾,学兼儒道释,著作不少,可以找来看看。这善意我同意,可是因为懒而
兼忙,竟没有找来看。日前,以偶然的机会,得见他的据说是最重要的著作《论
语别裁》,为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据第十八版改排本,精装上下两册,定价
26.80元。依旧习惯,看到没见过的书,总是急着翻开看看。而一看就大吃一惊。
——不只一惊,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全书近千页,是用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的
格调写的,这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论文也有如上饭桌,有人爱吃甜的,有人爱吃
辣的。单说惊,一,再,三,都来自我略翻看的百页上下。不再往下看,恕我说
句任性的话,是没有兴致再往下看。以下说一瞥的所见,或说惊的来由。想分为
三个方面。
其一,这部书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而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圣
道天经地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路。孔家店应该不应该打倒,问题很复杂。化
复杂为简单,我觉得,对于孔子的某言某行,评价,至少也要换用三副眼镜,而
所见就未必一样。举例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戴
上基本上脱离时代的心理学加社会学的眼镜看,所见也许有是有非;戴上所谓历
史主义的眼镜看,也许竟看到对的一面;戴上古为今用的眼镜看,不说它错就太
荒唐了。可是南怀瑾则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他在“再版记言”里说:“孔子学
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真是这样吗?以“天下有道则礼
乐征伐白天子出”(《论语·季氏》)为例,明朝早年曾高升为八股文的专用题,
确是被看作“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至于数百年后,像我这惯于“攻乎异
端”的,就不这样看,而是认为根本就没了这样的“有道”,因为天子之流,如
果有力征伐,他对内的权力就会大到无限,其结果就必致为所欲为,多干坏事,
而更糟糕的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反而要歌颂。孔子说“天下有道”,来
由之一是幻想古比今好,之二可能是从俗,对于天子之流,不能不歌颂。想不到
南怀瑾竟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这样的圣道,所以主张尊王、忠君、孝亲、等等。此
外,人的思想总是成套的,所以他说,“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
功用呢?”(2页)这是为林琴南助威,反对白话。只是在这方面他未能贯彻始
终,因为他这部大著是用白话写的。还是专说思想,可惊的是半个世纪之后,用
自己反对的白话,宣扬几十年前少数遗老用文言宣扬的读经尊孔那一套。
其二,讲《论语》不能不牵涉到古事,专说小范围的典籍,南怀瑾的看法,
都是《古史辨》以前,流行的信而好古那一路。借用桐城派的术语,是只要义理、
辞章而不要考据。例如他说:“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15页)
“当孔子写《易经·系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66页)不错,
这看法可以在旧说,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找到根据。不过,可以找到根据是
一回事,可信不可信是另一回事。分辨可信与不可信,要有理的依据,这依据是
古事的实况。专就《春秋》和《易》十翼说,有关的实况很复杂,五四以来,考
证的文章不少,只说我认为可信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官,掌管记录重
要的史事(包括国外的),这一点,连相信孔子作春秋的孟子也承认,《春秋》
是鲁史,孔子没作过鲁国史官,有什么权力,甚至有什么能力,作鲁国的史书呢?
至于《易》十翼,比如最典重的《系辞》,无论看思想还是看文风,都不可能是
《孟子》以前的。我以为,讲历史,史识当然很重要,但史识要放在知识的基础
上,不如此就成为架空说,价值就很有限了。关于古代典籍的编著情况,南怀瑾
的说法还有更使人惊讶的,那是:“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案
指小戴《礼记》)是不能不看的。”(47页)这也有根据,想是《孔子世家》的
“乃叙书传礼记”,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可证,为抬高孔子的地位,连汉人戴圣
编的史实也视而不见了。
其三,更使人吃惊的是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指释文义,不是发挥义
理),真是前无古人。这古人主要指汉人,马郑之流,笺注古书,虽然不敢保百
分之百正确,却严守语文规律,或说训诂规律,所以绝大部分可信。也可以包括
宋人,程朱之流。看宇宙人生,程朱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就是笺注古书,也难免
借机抖搂自己肚子里的,但对于这机,他们也没有扔开语文规律的胆量。所以即
如朱文公,讲《论语》,成书,称为“集注”,以表示没有数典忘祖之意。还可
以包括陆王之流。陆更靠近禅宗,变理学为心学,但究竟出身于儒,为温良恭俭
让所缚,羡慕禅师的呵佛骂祖而没敢说呵圣骂贤,只说“六经皆我注脚”。其实,
这说法只表现一种重修持的自信精神,至于真讲六经,他还是不能不规规矩矩,
比如“乾元亨利贞”的“贞”,他总不会讲成贞节的。南怀瑾则不然,而是不管
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
是前无古人。评论要有证据,以下举证。证据太多,想只举三处,以一斑代替全
豹。
一处,见第34、35页,是讲《学而》篇的“无友不如己者”。这句,旧解都
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欠圆通,因为都这样想,就不会有朋友一伦。
不过意思圆通与否是一回事,某种说法应如何理解是另一回事,前一事软,后一
事硬,二者不能兼顾,即如孟子,也是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办法处理,因
为后一事硬,不敢碰。南怀瑾不然,是碰硬的,即把通“毋”的“无”解释为
“没有”。因而说: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
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案这一句费解),下一句是尊重人家。……
“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
以下还有如此解的证明: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
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案这句更费解:一,《论语》是弟
子所记,非孔子手写;二,作“没有”解仍是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
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是这个“毋”字。……过去一千多
年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案如朱注说“友所以辅仁”,不知这“势利”
从何处来),这怎么通呢?
以下就看看南怀瑾是怎么通的。通有二义:一是古人的某一说法是否合理,
合理为通,不合理为不通;二是古人的某一说法,后人有不同的理解,合原意为
通,不合原意为不通。以此来衡量南怀瑾的讲法,前一种,牵涉意见分歧,人各
有见,难得一言定案;后一种则可以一言定案,是必不通。理由不只一种。第一,
“无”作“没有”解,南怀瑾的语文方面的理由是,作“不要”解《论语》都用
“毋”,这是否认古人用字经常任意通假的情况。这里化面为点,只说《论语》,
南怀瑾的作“不要”解都用“毋”,依逻辑是个全称肯定判断,可惜他忘了,就
在同一书中,特称否定判断并不少,如“无见小利”,“无为小人儒”之类,也
可以解为“没有”吗?第二,退一步,姑且承认可以解为“没有”,照文言习惯,
“无”与“友不如己者”是动宾结构,“友不如己者”是修饰语后置,全译是
“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仍是“所有朋友都是高于自己的”,与原文并没
有两样。第三,而南怀瑾则译成“不要(竟未译为‘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人,
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简直不明白这译文是由哪里飞来的。第四,
“无友不如己者”这一节,着重说君子要怎样,不要怎样,如果“无”作“没有”
解,就不成话了。
另一处,见第44页,仍是《学而》篇,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
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看他怎么讲: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案为“志愿”
或“心意”,不是“意志”)就是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
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
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
“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会讲错,而这位南怀瑾竟解“在”为
“在面前”,“没”兼在背后,“志”为“言行一致”,还吸收现代男女平等精
神,“父”之外又冒出个“母”来,真是匪夷所思了。
再说一处,见第123页,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还是先抄他的讲法: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长、酋长。但光有形态,没
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
古,因为它有文化。……像孔子在这里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夏朝虽然亡了,……
原来他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读为亡国的亡,于是
“有君”就不得不同“亡(国)”对称,且不说义理,连行文,古人也不得不随
着他滑天下之大稽了。
写到此,会有高明的读者笑我费话太多,甚至多事。但语云,一不做,二不
休,索性再说几句,是对排印此书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排印之前,他们看了,
有“出版说明”中的赏识语为证。这赏识语是:“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
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
中是别具一格的。”人各有见,我说说我自己的。妙趣是否横生不好说,只说蕴
意深邃和别具一格。先说意,我的想法,深浅事小,性质为何事大。这,作者没
有隐瞒,是:“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难道写赏
识语的人也相信这个吗?如果竟至相信,推己及人,问题就太大了。再说别具一
格,这说得不错,可惜这“别具”是建筑在不管原文、随口乱说的基础上。又是
人各有见,也许有人正是从这方面发现了妙趣;至于我,算作杞人忧天也罢,顽
固守旧也罢,总不愿意在有生之年,听见下一代,由于读了这“妙趣横生”的著
作,竟至发出“不如诸夏之亡(wáng)也”的书声。
很多香港人就是自我为中心,改洋名字、用洋文认为没有违背传统,而用简体字就认为违背传统。
罷了!正如”华仔21之金成山找辽宁女友”所說:爭啥? 南懷瑾先生的為人和學識如何,自有後世定奪,不需要我這個無識的小女子為他辯護。不過,在此聲明:“在字裡行間挑毛病、鑽牛角尖地抨擊”是我本人說的,不是 南懷瑾先生說的,請不要誤會他霸道。
我不同意什麼「人不为己,天地不容」, 我只是不希望有人因為某幾篇文章,而對 南懷瑾先生的著作從此卻步(當然我不是指Univer,我肯定知道他是不會讀的了),也不希望有人以為中國文化是這麼狹隘,真的「以我為主,以我為世界,自己之外沒有世界,無求於天下,遇見外來異質便排斥」,而不知道兼容並蓄正是中華文化的特質。 什麼「人不为己,天地不容」?當人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時,天地就會不容。請大家不要奉這句話為人生格言。
信我為己也好不為己也好(我又何須為自己辯護),我的留言就到此為止。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是很多信奉“资本主义”的香港人的座右铭吗?
簡化字老砢磣! 特别是我家鄉:“沈阳”,我每次寫都寫“渖阳”,跟真字“瀋陽”更接近。
我真討厭“厂”和“广”倆字,没有啥文化,没有啥意義!
不過繁體字和正體字也不同,如:“號”字,真字為“号”!還有,台灣咋不用“着”字呢?
在這方面,政府應該改革!支持我國正體字!
對了:上面的“聯係”應該是“聯繫”!
喊口号万岁!
喊口号万岁! (汉字)
haan koouhaoh wanhsuih! (拼音(简化国语罗马字标调法))
han3 kou3hao4 wan4sui4! (拼音(数目字标调法))
儘 第三聲
盡 第四聲
《簡化字總表》把倆字都簡作“尽”。
結果多了個多音字 —— 更複雜!
“区”、“国”是日語的字,2006年的中國還用小日本的文字!1945年,到底誰勝誰?
繼續使用簡體字的話,台湾回歸是不可能的!
儘快恢復使用繁體中文!
yongh Farntiizih jiuh huih toongyi ma? hehe!
dabufen ren dou yong Jiantizi, Lianheguo ye yong Jiantizi, bu yong Jiantizi hui chikui de.
大部分人都用简体字,联合国也用简体字,不用简体字会吃亏的。
两虎争,受伤,一山不容二虎, 香港也用繁体, 你们爱用什么不管,反正我就用简体, 将繁体保持下去,等3000年,全世界文字发生大变革,世界会为你们鼓掌的,
还是古文好,怎么语言越发展,字就多了,本来一百个字的文言,用现代文一说,成了5百字,累眼睛啊,占用脑力资源,看时间长了,效率下降, 我宁可说不明白,也不罗嗦一堆,
人不为己,天地确实不容,不管你做什么事 ,都是为自己着想,雷锋的利益是他的 心灵,他如果不去做就会心难受, 利益 就两点:肉体 和心灵,
用简体字也看繁体字,用中文也用英文,用汉字也用拼音。世界是多元化的,适者生存。
还是古文好?写来看看怎样?
shi2jian4 shi jianyan zhenli de biaozhun, hao de dongxi ziran you ren yong. xiandai ren weishenme bu yong gu3wen2, yinwei gu3wen2 bu hao yong.
Jiantizi buyong fen “儘,盡”, yong qilai hen fangbian.
全台湾用繁體字,他們比我們還發達!那旮地没遇到啥問題。恢復可以意味着内地的發展!
中國一恢復使用繁體字,聯合國就恢復。
如果不恢復,就失去文化,像滿族人一樣!
必须重新认识文字改革,迎接今天的双语时代和双文时代。双语就是英语和汉语,双文就是汉字和汉语拼音。
今天的语文现代化
jintian de yuwen xiandaihua
学好和用好英语、汉字和汉语拼音。
xuehao he yonghao Yingyu, Hanzi he Hanyu Pinyin.
全台湾用繁體字,他們比我們還發達!那旮地没遇到啥問題。恢復可以意味着内地的發展!
===============
全世界最发达的是哪个国家?嗯,大家都用英语吧。
很多謝Serena對本人鼓勵,而本人現在對書卷已看不入腦了,你的好意還是讓那那些”未接觸過繁體字”之朋友,作為個人參考及修養吧!我很欣賞你在April 12th, 2006 留言,將南懷瑾先生的精句帶入此討論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他說得很對!我相信他明白我們中國人的“惰性”及之前提及過的“小農文化”的問題,而這些都是“懦家思想”洐生下的“後遺症”,本人覺得,現時中國可以在短短20多年有如此急速發展,除了感謝鄧小平洞悉“天機”去開放外,令那些因政治離巢的“文化”及“遺產”,可以續步回流祖國懷抱,單看小小的香港竟然是中國最大的投資者了,別說將來的台灣及海外華僑…!相信此番言論會剌激某些極具“愛國、愛黨”、“簡體字支持者”及“小農文化學者”心裡一時失調,導致失衡,大發文章…!但事實歸事實,香港始中是華、洋文化雜處之都,單看每天所產生的垃圾可知一二,而垃圾的價值比國內的更值錢及更有再利用價值,本人繼續支持中國“恢復使用繁體中文”有以下意見..
1) 繁體字是中國漢字,有1600多年的歷史,而簡體字是由民間行書及草書洐生出來,中國大陸正式採用為官方文字至今才50年,理由是說繁體字難學、難記、難寫…!在現今社會來看,此理由是否繼續成立去代替繁體字呢?
2) 簡化後的繁體字有文字漏洞,包括日常對話(如用文字解釋)及法律;
3) 簡體字是毛澤東向秦始皇學習出來的產品,目的是可以維護共產黨專政,從政治角度考慮多於實質價值,主要是分開當時老百姓有關中國大陸的共產主義思想跟國民黨老美的資本主義世界的思想及教育交流,這也是進行思想改造的政治工具;
4) 國內如考慮接受採用歷史元配繁體字,不但可以明正言順向台灣伸出統一和平之手,更可以讓老百姓在繁、簡互通、互補下,交流兩文字在文化上的不足;但,若中國完全併棄、禁止使用繁體字,中國文字歷史地位就要改寫,若連台灣、香港及海外地區都“失陷”,繁體字從此會續步掉失、失傳!那,屆時,只有“文化遺產”的地方,才可讓你“挽懷”或“觀賞”!
5) 簡體字依附下的“白話文”存有政治色彩,甚多詞不達意;
另 本人得悉聯合國從來沒有文件要在–“2008年廢除繁體字”這回事,網上討論也無必要吹噓馬英九先生要向聯合國申請,將繁體字列入“文代遺產”以予保護;而事實上,聯合國早在1971年,一直以來是按照中國大陸官方認可的簡體字發佈中文文件的,看來只是有人在網上故弄玄虛而已。
5) 簡體字依附下的“白話文”存有政治色彩,甚多詞不達意;
=================================
nanguai cibudayi le! hehe!
jintian shi er4-yu3-san1-wen2 de shi2dai4
er4-yu3-san1-wen2 jiushi: Yingyu, Hanyu; Yingwen, Hanzi, he Hanyu Pinyin.
香港人(不用英文名,免別人多個藉口亂說一通) Says:
===============================
很多香港人改洋名,连特首也改洋名。呵呵!
1) 繁體字是中國漢字,有1600多年的歷史,而簡體字是由民間行書及草書洐生出來,中國大陸正式採用為官方文字至今才50年,理由是說繁體字難學、難記、難寫…!在現今社會來看,此理由是否繼續成立去代替繁體字呢?
—————-
“香港人”故意矮化简体字的历史。在现今社会,繁体字仍然是难学、难记和难写的。
2) 簡化後的繁體字有文字漏洞,包括日常對話(如用文字解釋)及法律;
—————-
吓死人了。13亿人还不是活得好好的。真是皇帝不急那什么急……
3) 簡體字是毛澤東向秦始皇學習出來的產品,目的是可以維護共產黨專政,從政治角度考慮多於實質價值,主要是分開當時老百姓有關中國大陸的共產主義思想跟國民黨老美的資本主義世界的思想及教育交流,這也是進行思想改造的政治工具;
—————-
这段话只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文化大革命”并非中国所独有。这种闹剧,是人性的弱点造成的,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比如美国(麦卡锡主义),比如香港。
哦,对了,给大家秀一下香港文革小将的口号:“[你]是100%簡體字的支持者及100%共產文化的倡導者”!
4) 國內如考慮接受採用歷史元配繁體字,不但可以明正言順向台灣伸出統一和平之手,更可以讓老百姓在繁、簡互通、互補下,交流兩文字在文化上的不足;但,若中國完全併棄、禁止使用繁體字,中國文字歷史地位就要改寫,若連台灣、香港及海外地區都“失陷”,繁體字從此會續步掉失、失傳!那,屆時,只有“文化遺產”的地方,才可讓你“挽懷”或“觀賞”!
—————-
这个问题,你可以问问小马哥愿不愿意。注意哦,政客变脸都是很快的,不管它是蓝是绿。
5) 簡體字依附下的“白話文”存有政治色彩,甚多詞不達意;
—————-
难怪这位香港文革小将讲起话来颠三倒四,连我中华文明之精粹——成语——都能用错。
abc Says:
April 15th, 2006 at 5:15 pm
还是古文好?写来看看怎样?
以上引用,:
不会,因为没那环境,
abc Says:
April 15th, 2006 at 9:41 pm
shi2jian4 shi jianyan zhenli de biaozhun, hao de dongxi ziran you ren yong. xiandai ren weishenme bu yong gu3wen2, yinwei gu3wen2 bu hao yong.
以上引用:,JKFKJDSF
世界上本没有真理,信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 我不走这路,我游泳过去,却遭到无数人,嘲笑,我想,:我游我的泳,管你屁事,
台湾有可能 若干年 后会 消失,因为繁体 笔画 多,
繁體字難學、難記、難寫…!
上面 引用:,JSDFJKDFSJJKD
学是 投入 ,用是产出, 谁愿意几次 简单的 投入 ,而多次复杂之产出,
谁 愿意 几次 复杂的投入,而多次 简单的 产出,
谁愿意 几次 简单的 投入,而多次 简单 产出,
谁愿意 几次 复杂 投入,而多次 复杂产出,
引用:採用歷史元配繁體字,不但可以明正言順向台灣伸出統一和平之手
人都是自私的,我们13亿人都 用 繁,那是多么 大的 工程,你们 台湾 才几个 人,
唯一的办法是:互相妥协,或,另辟径,
现今 世界 上的 文字 都是 垃圾 文字,等待 我 的 改革,
本人在以上言論,可能在某些情節上帶點扁激,但,這也是激發大家討論氣氛的手段,當然,本人是明白製造氣氛是不能太離譜及離題的!在另一方面來說,在簡體字的中國確實為很多中國人帶來永不磨滅的痛苦及回憶,過去的陰影及將來的憂慮依然存在!這會是領導人該要承擔的歷史責任!本人對簡體字沒有任何討厭的感覺,畢竟也是從繁體字生出來的中國文字,本人只是藉大氣電波,將另一方的態度、意見,通過互聯網將文字訊息,表達個人意見讓大家知道而已,同時,很希望簡體字的一方,珍惜繁體字,重視中國文化遺產,如被停頓就會慢慢失落至消失,那不是一個中華兒女人希望看到的事情!本人說的只是個人言論,沒有傷害性,對與不對大家自然心中有數,如有得罪,請汝見諒,而本人討論此話題,也是時候到此為止了。
很明白香港人的意思,也明白univer很喜欢吃人口沬!
繁体字才为“中國人帶來永不磨滅的痛苦及回憶,過去的陰影及將來的憂慮依然存在”。想想大独裁者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再想想中国人几千年生活在没有民主的封建社会。
香港人是100% 独裁封建文化的支持者!
(制造气氛)
我們是中國人!應該寫中國字。簡體字没有我們的文化!還算中國字嗎?
英文至少有英國文化,寫英文比寫簡化字好多了!
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還是五十年的歷史?
我们是中国人!应该写文言文。白话文没有我们的文化,还算中文吗?
香港人(不用英文名,免別人多個藉口亂說一通) Says:
===============================
用洋名就用洋名 la!何必遮遮掩掩!
华仔21之金成山找辽宁女友 Says:
April 16th, 2006 at 9:59 am
abc Says:
April 15th, 2006 at 5:15 pm
还是古文好?写来看看怎样?
以上引用,:
不会,因为没那环境,
=====================
xie3 dou buhui xie3, ping2 shenme shuo gu3wen2 hao?
我們虛心點,看看台灣學者就事情的討論吧———————-
應該好像在五四運動時,就有人開始提倡簡體字,原因是中國數千年來,文字變成少數人的階級晉身工具,古時一個小秀才,對照今天其實只有小學程度,然而在中國的農村,卻被當成寶貝物稀為貴,進出公堂也因為功名在身,得以免跪拜之禮!因此中國的文字演變,不但越來越複雜,也益形華麗艱澀,妨礙了大多數人民對知識的學習,因此白話文與簡體字的提倡,就在五四運動中被人提起,希望中國知識的學習路徑,能化繁為簡,普及大眾!
後來的結果,是白話文運動成功,簡體字功敗垂成!原因是白話文就是街談巷語,早為廣大民眾所使用,對文言文的學習,並未產生太大的衝突,然而簡體字已經破壞中國造字的六書原則,對文化傳承將產生巨大的改變,再加上大眾對繁體字習慣已深,新創造出來的簡體字必須重新學習,因此反應不佳而胎死腹中!
然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獨立,由毛澤東展開的三面紅旗及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卻將簡體字當成救國反封建的利器,大力推行,除了將簡體字定為官方正式文字,也將許多中國典籍以簡體字,及西式印刷重新出版,中共認為此舉將提升中國廣大人民之知識水平,加速其文字學習時間!
如果拋開意識形態,中共此舉,其實對減少中國廣大的文盲,有其一定的成效!簡體字全部也只有約七千個字,不但字數少,學起來也簡單,很適合學習資源不豐富的貧困農村!反過來說,繁體字以現在一般電腦中的字數,就高達13,051,如果再加上難字等,可能超過十萬,然而一般人一輩子,可能就在七,八千字中打轉,一般報紙的印刷,讀者對像鎖定國中以上程度,就是用七、八千個繁體字為限!因此繁體字要學全了,實非等閒之事,非一般人能力所及!
然而繁簡字體,真的就如此對立如同漢賊不兩立一樣的無解嗎?其實在繁簡字體中,不難找出一條兩全之策,重點就在兩岸的官方,是否願意真誠合作!其實一般人對中文的使用,就連中國大陸,也是繁簡並用的,例如在台灣,體育的體字,也常寫成体字,在大陸商店的招牌,為保老店名號,用的還是原來的繁體字,因此繁簡字並不衝突,因時因地制宜可也!
如果兩岸能誠心合作,把簡體字放入繁體字體系中,變成中國文字另一個部份集合,人民媒體都可以自由選用,繁簡字體的問題,很簡單就可以解決!現在無法解決的,是台灣的去中國化,與大陸的去中華民國化,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作者God,北縣永和人,留美碩士,電腦相關行業。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照片為替代照。)
●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
寒!楼上这位“電腦相關行業”人士原来是个棒槌。
章 Says:
April 16th, 2006 at 3:06 pm
我們是中國人!應該寫中國字。簡體字没有我們的文化!還算中國字嗎?
英文至少有英國文化,寫英文比寫簡化字好多了!
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還是五十年的歷史?
===========================================
keshi zhe 50 nian de jinbu shi hen da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