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与简体字的竞争
by Yan
看到我那个关于简体字繁体字的帖子又热闹起来,觉得奇怪,原来是这两条新闻的缘故:2008起联国中文文件全用简体字;繁体字应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目前的观点倾向于繁简共存,摈弃政治因素,让社会自然选择。不过我担心,最终的结果肯定会是简体字主导,繁体字只保留在很有限的情况下,比如:书法,古籍,匾额……等等。
我觉得繁体字的支持者对 2008 起联国中文文件全用简体字这个事情的反应有点过度了。我不知道联合国英文文件使用的是英国英语,还是美国英语,还是澳大利亚英语?如果用的是美国英语,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是否也要怒了。而马英九呼吁联合国把繁体汉字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更是难以理解,这几乎是“自暴自弃”么。英国英语是否也该列为文化遗产?
做点实际的事情,我觉得台湾的蔡志浩的这个文章颇为中肯:創造繁體字價值!这是繁体字与简体字竞争的方式。
补充:
台湾的蔡志浩在这个问题上当真相当理性,他另一个帖子:繁體與正體。
我们确实应该用英语里的说法:传统字与简化字,而不是繁体字与简体字。
不用争了,今天都全国学英语了,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今天都全国学英语
华人之间都用英语交流了,尤其是用email的时候。还争什么?不如花时间学好和用好英语吧!
絕對支持
绝对支持!
首选英文,次选简体字。
支持!
繁体字,一种快退出历史舞台的文字,没想到21世纪初在年青人的QQ中又唤发了新春。<a href="http://www.wdnd.cn" title="大黑鱼繁体
jintian quanshijie yong Yingyu, Hanzi yijing tuichule shijie wutai.
汉语文字从远古时代的甲骨文, 进化演变成现在的文字, 繁体字只是汉语文字进化的一个阶段,简体字实在繁体字之上的进一步进化。 简体字无论是在书写,电脑输入,记忆方面都比繁体字有较大优势。 繁体字可以在字典上,书法上,艺术上存在, 但在日常的交流中,还是倡议用简体字。如果一定认为只有繁体字才能代表中华文化,那么建议你去使用甲骨文,因为那才是中华文字的鼻祖, 才最能代表中华文字的创意。请比较一下繁体字和简体字的“龟”的写法,繁体字简直可以说是在画只龟一样,也许更繁, 我想许多香港人也不见得会写。
使用简体字大势所趋!!!
kevin 说:
使用简体字大势所趋!!!
==========================================
shiyong Jiantizi, Yingyu he Pinyin dou shi dashisuoqu.
我觉得应该全世界公选,让全世界的使用汉字的国家都投票,这样才能服众
最近常常看到简繁之争,我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简繁之争本身就一些台湾网特带着某种政治目的一手炮制的,可悲的是很多大陆人也不明就里的随声附和!难道简体字就不能代表中国文化?她也是中国文字进化来的,不是外来的!繁体字就一定比简体有美感?简洁就是一种美,当前世界主流就是崇尚简洁!所谓认为繁体有美感,只是一种文化渗透—港台文化渗透.在当今崇洋媚外是主流的同时,崇尚港台的人群也不在少数.我就崇尚香港文化.我曾经也觉得繁体美,那是在小学时看港台剧太多受了影响.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思想,但我还是崇尚香港文化,同时摒弃了台湾文化,但即使对香港文化也有所挑选!个人觉得繁体不见得比简体漂亮,个人眼光差异而已!简体字从很多方面都是带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的,更适合日常使用,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东南亚很多国家都使用了简体字,而港澳台只是由于政治原因而没能推行.从字源上较真也是没意义的,繁体字的出处难就很科学很易懂?不学中文的老外看了繁体难道能根据字型判断她的意思?不能!我们学语文时对像形字也只是当轶事来说,不可能当作学习指导思想,大概繁体也不例外!有人说简体把许多繁体字合并成了一个字,容易引起歧义.说这话的大概是只懂繁体字的,至少我没觉得简体字很难表达完整的意思,也极少遇见有歧义的地方,除非有人故意玩文字游戏.因此,简体还会继续简下去,只是我们这代人受既成和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意看到,但是发展方向肯定是越来越简的!这是趋势,大家没看到网络上已经到处是用英文字母来简化了吗?大势所趋,无人可以改变….
我的意见是大陆当然要而且肯定会继续使用简体,但是繁体也要了解,毕竟她代表了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识繁用简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做到的!文字简繁无须统一.港台地区不建议更改,而应继续使用繁体!就像在现代文明中建立古文化保护区一样!利用港台对内地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人不至于忘记繁体,让繁体成为内地文化的常识但不会是主流!如果全部统一用简体对繁体是毁灭性的灾难!而全部统一繁体是逆潮流而动,根本不可能实现,就如同虽然大家都喜欢古文化,还到处保护古迹,修建仿古建筑,但是根本不可能再回到那个年代一样.
还有,确实有不少人觉得繁体上档次,因为那是港台人使用的.我以前也这样认为,但是现在想想,这只是经济影响文化罢了!假设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繁体,港台使用简体,那我们肯定会被别人奚落守旧,不会创新,办事没效率了!那样简体字会显得很现代.所以,提升内地的的经济才是最根本的!
经济强势决定文化强势—这是绝对的真理!
59kevin 说:
March 31st, 2007 at 5:41 am
汉语文字从远古时代的甲骨文, 进化演变成现在的文字, 繁体字只是汉语文字进化的一个阶段,简体字实在繁体字之上的进一步进化。 简体字无论是在书写,电脑输入,记忆方面都比繁体字有较大优势。 繁体字可以在字典上,书法上,艺术上存在, 但在日常的交流中,还是倡议用简体字。如果一定认为只有繁体字才能代表中华文化,那么建议你去使用甲骨文,因为那才是中华文字的鼻祖, 才最能代表中华文字的创意。请比较一下繁体字和简体字的“龟”的写法,繁体字简直可以说是在画只龟一样,也许更繁, 我想许多香港人也不见得会写。
使用简体字大势所趋!!!
================================
哈哈,比较下这几个字的繁简区别:
龜 籲 壽 幾 聯 繫 業
龟 吁 寿 几 联 系 业
Jiantizi jiushi hao! Hanyu Pinyin geng hao!
哈哈,,这位仁兄是ABC吧?你潜伏在此长达2年之久啊??PFPF…那个UNIVER兄倒是消失了,,怀念。。。。。
中文的命运
汉字难学难用,与国际很难接轨,中文不可能成为世界语文。今天英语已经是世界普通话,中文只是世界上的一种“方言”,全国学英语,中文连“方言”的地位也会不保。
周有光也说了汉字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千真万确的,什么“中文热”只是一种为了心理平衡的吹嘘而已。汉字难学难用,在Internet经常乱码,加上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内斗”,在国际上的应用困难重重,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况且停止文字改革,转而全国学英语也是中国自己的选择,中文挽救不了,由它去吧!
谢谢!
幫我把夜、飛、螢、逐、風變成繁體字。
你可以搜尋一下 ConvertZ 一位香港朋友做的軟體,
轉檔、轉碼功能相當齊備。
我讀了部落格幾篇回文,有些人認為中文在計算機裡問題一大堆。
但台灣發展計算機相關產業的時候,從 DOS / Win3.1 的年代,
成立資策會的組織,致力解決 Windows 及相關軟體中文化的
問題,如今成效大家有目共睹。台灣的零件賣到全世界,搭配
各國的語言軟體都沒問題了,反而中國揮刀自宮,要放棄自己的文字。
當中國擁抱全世界,全盤西化,台灣卻背道而馳。
許多人抱持撿現成的心態,人家發明了拿來用就好了,那你對於這世界有什麼貢獻?你有什麼存在價值?計算機是西方人發明的沒錯,但如果你不改良得更好,人家憑什麼用你的東西?
母語為中文或英文,兩者長期薰陶出來的思維是不一樣的。
如果台灣的母語是英文,或許就打造不出計算機王國,
因為如此一來,我們的思路跟西方人是一樣的。
一言堂的社會不會帶來創意和創造力。
我看了几篇贴文,认为中文在计算机和网络面前问题丛生,
是一大障碍。但就我处的台湾,早在千蟢年以前,中文的
编码、字形显示和输入已不是什么问题。输入法和字型库的
软件公司多如过江之鲗、百家爭鳴。而不论繁、简,我认为
要让中文字跟得上时代潮流,活跃在电脑与网络的世界,
首要在于使用好的中文输入法,好的输入法比手写还快,
用在法庭、会议记录上绰绰有余。依台湾多年来的经验,
最快速的中文输入法是 “嘸蝦米”,台湾中打比赛连续好
几年,前三名皆是使用嘸蝦米,至少要 200 words/min
才进得了前十名。而且繁、简、日字都可以输入,又可以
一并练英打,绝对是最佳的中文输入法。
原創者劉重次先生統計中文字的單元結構,歸納成字根。
依據中文字寫作的筆順,並考量字根間的排列組合頻率,
巧妙地將字根平均分配在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上,因此克服
了一般輸入法難以平衡的兩個因素,平均輸入碼數與選字率。
5401 常用字中,只有 22 字必須選字。
據官方說法:嘸蝦米平均輸入碼數 2.2碼 ,選字率低於 0.3%
嘸蝦米採取三項措施,進一步縮短碼數:
1. 利用簡體構字拆碼,進一步縮短輸入碼數
如:變 (变) ==> LFU 僅三碼。
廠 (厂) ==> LP 仅二码。
2. 加大字根所含筆劃:加大字根能使一個字能在更少
碼數下拆解完成。
3. 規定簡碼:原本需要三、四碼以上,但使用頻率屬於
前 1200 的常用字,取首、尾碼,將其變成兩碼。
官网在 http://www.liu.com.tw,可下试用版,正试版亦不贵。
另外有免費、免安装的偽‧蝦米 http://liu.twbbs.org/xliu/
底下节录劉重次先生的文章,原文在
http://input.foruto.com/introduce/introduce_article034.htm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聰明的人在找方法,愚笨
的人只會找藉口,大聰明與小聰明的分野也在於此。
中文輸入法不僅要「簡單易學」也要「好用」,兩者皆不可
偏廢。不簡單易學的輸入法無法「普及化」,不能普及化的
輸入法最終會被淘汰。要達成「簡單易學」不能用背誦
「口訣」的方式,要知道有背必有忘!忘了再背,背了又忘!
輸入法學會之後,就要永遠不會忘記。
所謂「好用」就是要輸入得既快又準!不僅要能夠讓專業
人員做到極快速又正確的輸入,且要讓人人都能夠做快速
且正確的輸入,才算是真正「好用」的中文輸入法。輸入法
要達成輸入快,碼數一定要短,且要能夠「盲打」(眼睛
可不必看螢幕,照打照對,稱之為盲打),愈是常用到的字
,碼數越短越好;要達成「盲打」,選字率一定要低,
越低越好。
總結,好的中文輸入法既要簡單易學,又要選字率低,還要碼短。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這麼美好的東西存在呢?引述一段
古希臘的神話說:世上最美好的事務,天神全都帶走了!
留給人世間,只剩次美好的。我們要在次美好當中找到
一種最好的來用,才是我今天所要表達最貼切也最誠摯
的言語。中文輸入法要美得會冒泡?沒有!天神老早就
帶走她了!
中文輸入法既是你一生都要使用到的工具,因此,從一
開始就要以極審慎的態度來看待,若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
中文輸入法,這是一種「投資效益」的問題。無庸置疑,
大家都希望以最小的投資,獲取最大的利益。只要花很短
的時間學習,就能夠做好中文輸入。不僅如此,還要能做
簡體字輸入,也要能做日文的輸入,更要「易學難忘」
才符合經濟學上「投資最小,效益最大」的原則。
輕、薄、短、小是科技的趨勢,已有甚多廠商開發出可上
Internet的大哥大,掌上型電腦也逐漸流行起來了。未來
使用於這種小型機種上的鍵盤,均以英文二十六字母為主。
如果你學的中文輸入法超過二十六字母,則很難使用於這種
小機種的電腦上,甚至無法使用。二十六字母是一般人所
習知的英打位置,要用電腦,當然會用到英文打字囉!如果
已經會英打的人,使用二十六字母來做中文輸入,更能得心
應手。相反的,如果你不會英打而先學會用二十六字母的
中文輸入方法,當你學會了中文輸入,同時你也學會了英文
打字,不是一舉兩得嗎?
無論行政上或生產線上都須講求「效率」,講求「效率」
的第一要務就是先做好規劃的工作,規劃工作做好之後
再做快速且正確的資料輸入。如果規劃的工作沒先做好,
將來要做調整就很難,做事不但事倍功半,且會雜亂無章
。所謂行政效率,重點仍須擺在中文輸入方面,輸入要
講求快速且正確,更要講求人人都能夠快速且又正確地
輸入中文,行政才會有「效率」可言。
※眼晴保健※
操作電腦時,眼睛必須近距離注視螢幕,因此使用電腦對
眼睛之影響成為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當你發現你的眼睛和
螢幕的距離愈拉愈近時,你該注意了!你的眼睛視力已開始
在受傷害。人的眼睛注視焦點的移動,角度若超過三十度
,且移動的速度快而頻繁,時間又長,就很容易造成眼睛
傷害。電腦螢幕的上下左右和眼睛所形成的角度都已超過
三十度。許多中文輸入法並未考慮到這個因素,像注音法
、詞句輸入法和一些智慧型的中文輸入法都犯有這種毛病
。起先,眼睛會感覺痠痛,漸漸感覺眼睛不舒服會流眼淚
,這時候就傷害到了眼睛!由心底開始對電腦產生排斥,
自然而然與電腦漸行漸遠。還有一種傷害眼睛更為嚴重:
看稿打字時,一般人是把文稿和螢幕各擺一邊,遇有選字
時,眼睛移位到螢幕下端選字,當你選完字再回到原稿尋
找剛剛打到那個字,在那一段?那一行?那個位置?這
時候最傷眼睛了!選字次數越多,對眼睛傷害則越加嚴重!
當做中文輸入時,注意他的眼睛注視的焦點,是否必需
經常移動。也就是說,看他的頭是否需經常搖動,你就
可以看得出這種輸入法好不好用。若眼睛注視的焦點需
經常大幅度移位的輸入法就是不好用的輸入法,眼睛
注視的焦點不需經常大幅度移位的輸入法就是好用的輸入法。
※不正確的設計觀點※
有些輸入法為了避開選字,採用自動選字的方式,我們稱
之為智慧型的輸入法。它的正面效果,是不用你去選字,
它會幫你選。但它所造成的負面效應也不少,尤其是在
輸入名單、詩詞、經書、古籍等或在書寫報告時經常發生
誤判。別忘了!修改和校正所耗的時間與精力是原來輸入
時間的三倍以上,在做輸入時雖可獲得短暫的舒暢感,
等你再修稿時,就知道那真是得不償失。尤其在修改或
校正時,智慧型輸入法可沒辦法那麼令人稱心如意。
智慧型的輸入法大部份都會附帶有一種可以自我訓練的學習
功能。但是訓練過後的詞庫只能局限在自已的電腦上使用,
若到了別人的電腦或別台電腦就不靈了。鍵盤輸入的智慧型
輸入法就要帶他所建立好的詞庫跟著到處跑,如果是手寫或
語音的智慧型輸入法,你一生都要隨身攜帶那些器具跟著跑
,極為不方便。而且想讓你的電腦訓練到讓你覺得稱心滿意
的程度,所要花費的時間也不少。
———————————————————–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大陸人,從來沒去過港台或國外。雖然從小上學就學的簡體字,但沒記錯的話小學二年級一次偶然認得個繁體字後就被它的華麗所深深地被吸引了。以後課堂上老師每教一個簡體字我就翻字典查相對應的繁體字該怎麼寫。後來大了就乾脆直接用繁體字書寫。買電腦後也是裝的繁體系統,用的是源汁源味的台灣的繁體輸入法。——我從來就不覺得繁體字很難學。
很多寫慣簡體字的人覺得繁體字複雜,不適合現代人的快節奏。但我以為以寫文章計,繁體字比簡體字多的筆劃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這樣多。就舉前面有人舉過的例子,「龜」這個字吧。簡體寫為「龟」。乍看來,簡體字的確省了很多劃,沒數錯的話是省了11劃。但如果以行文來看如「龜真是跑得太慢了!」,整句中只有「龜」是繁體,其他字都是簡繁相同的,這樣看來,此句共有7個字,也就是說用繁體書寫比用簡體寫僅每字多了1.5劃而已。就是說,用繁體的話,每個字多這麼一兩劃真的就累很多嗎?如果要一味的簡,那寫英文吧,更快,還可以與世界接軌。
有些人又說用繁體字,那就用更老的甲古文吧……我想說,贊成用繁體字的人不是因為覺得它比簡體字悠久才要用,而是繁體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慢慢篩選沈澱出來的結晶,是相當準確、標準的,且有容乃大。
基本上簡體字除比繁體字手寫時快一點外,也沒什麼長處了。而堅持用繁體字的話,卻可以與傳統一脈相傳,且對於同港台和海外華人的聯繫來講,重新做到秦朝我們就曾做到過的「書同文」。
我只是想我写些简体字之后再变成繁体字
怎么变挖
帮我把这些变成繁体字 !!!! 谢谢拉 ! 嘿嘿!!
-心里很痛. 好像很痛很痛. 别人德情人节兜快快乐乐德.莪却想勒很多.
-好像,莪已经尝到勒撕心裂肺..对于莪来说,好像兜没什么可以期待的.
-唉. 总在匆匆忙忙. 想你有时会缺氧. 不晓得该怎么形容. 总之,,,,好想.
-好想以前的一切. 想那些人. 想那些事. 好难过. . 我很想你..
-你知道么? 我好想好想好想你啊. 以前,我生气的时候你都在. 但….
-现在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 现在,,连看你的机会都没有. 平时,还总生你气.
-心情不好饿. 所有人都成双成对的,.你要是在.应该会陪我吧..
-还有很多很多人,我都好想你们. 但是…不能提名字.. 这样…..
-真的好想你们.. 亲爱的. 你们都在哪.???????
华人之间也用英文,用英文才是“书同文”。还争什么,不如花时间学好英文。
喜欢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呗
繁体字 说:
September 25th, 2007 at 2:05 am
喜欢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呗
==========================================
错了!不学英语会吃亏的!
蔡志浩的觀點中肯嗎?我看未必!臺灣若自己都不堅持正體字,還談何“創造價值”?我是大陸人,我都不忌諱直言“正體”,而且對應的那種字體應該稱呼“殘體”而不是“簡體”!
簡化應該是有規律有原則的簡,而不是胡亂刪減!胡亂來的只配叫殘體!在一部分統治者腦殘的狀態下搞出來的畸形字體!
所以我認為臺灣各界抵制了蔡志浩的建議,是正確的。正體漢字若再不奮起,還去被迫適應簡體字的思維和名字,則真正是走向沒落的開始!你要知道,在大陸一樣有很多人清楚的認識到殘體字的問題和危害,正在為復興正體漢字而努力!
看看前面那位 ↘Βαβч糖 的留言,裏面那種“莪”之類的根本看不懂的字,只有在大陸新一代人當中會流行!為何?因為大陸用的是簡體,或者我稱呼的“殘體”,這種根本沒有意義的字體,只會讓人產生錯覺和混亂,最後就導致了現在大陸網絡上這些亂七八糟的混賬文字,好好的一個字非要加上亂七八糟的部首,把一個簡體字變成繁體再繁體,讓你吃不消。
這種文字混亂已經可堪比漢字拉丁化!皆因大陸搞的簡體潮流!請問臺灣有這種問題嗎?我看應該沒有。在正統漢字的熏陶下,這些匪夷所思的怪物根本無容身之地!
身處大陸感受到簡體字帶來的嚴重荼毒,甚為痛心!
對作者這段話:
我觉得繁体字的支持者对 2008 起联国中文文件全用简体字这个事情的反应有点过度了。我不知道联合国英文文件使用的是英国英语,还是美国英语,还是澳大利亚英语?
~~~~~~~~~~~~~~~~
我認為您的其它文章都清楚地表達了簡體字的問題,為何這裏又給簡體字說起好話來了?英文和漢字根本是兩回事,字母文字只能表音,而漢字可表意,所以字母文字不在乎這個音或者那個音的不同,而表意的漢字則絕不允許字形的混亂!英語文字已經成為世界潮流,甚而有很多小國被迫使用類英語文字(馬來亞等例子),這些文字連自己的歷史恐怕都已經無法清楚表達,這是對他們文化歷史的徹底破壞!
漢字尚未走出自己的分裂陰影,還在內鬥,談何與英語文字作比較!
关于繁体字和简化字问题 作者:彭小明(德国)2007 10 14
此文是作者一本新书《汉字简化得不偿失》(即将在香港出版)的第十四章 《点评与反驳》
2006年是汉字简化五十周年。虽然官方仍把这件事情当作功绩来庆祝,但是已经挡不住民间舆论对此的反思和议论。中国教育报和南方都市报分别发表了有关的报道。其中有一些言论是坚持简化有理的常见论点,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驳,这里谨以点评和驳论的形式展开了争辩。为公平起见,原报道文字全部抄录,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关于简化字无助于识字等论证在该书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详述,辩驳中只能点到为止。
一. 点评俞雍思先生的报道
《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23日第4版刊登了署名“俞雍思”,估计是教育部语言文字管理司(语用司)化名的文章,摘要报道了该司在北京召开汉字应用问题研讨会的内容。主要议题实际上是针对近年来日益强烈的对于汉字简化得不偿失的质疑,作出回应和解释。笔者针对这些回应和解释以历史和国际的角度展开了适当的分析和点评。 以下斜体字都是报道和发言者的讲话内容,正体字则是笔者的分析点评。
一
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了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这一法律确定了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律地位,为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保留了一定的空间,适合我国国情、基本能够满足各方面语文生活的需求,应遵照执行。讨论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要有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各行其是。同时,要妥善解决繁体字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使用繁体字。
点评:用法律的形式来限制人民的语文行为并不是明智的方法。五十年代实行简化的时候,也并没有立法,而是于1956年1月28日以国务院(国家行政部门而非立法机构全体会议通过)的名义发出《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三天后开始在全国推行,即使从表面程序上说也是不合法的。今天人民开始自发地讨论简化字的得失问题,刚好说明人民对于历史上的非民主决策造成的祸害开始反思。他们发挥民主的权利,要求党政领导部门重新审视历史和现状,重新思考汉字简化的问题,思考民族文化素质的未来前景和祖国统一问题,决不是“违反法律各行其是”。用法律来威胁人民的自由讨论是徒劳的。法律本来就应该是由人民制定的。如果人民的讨论显示法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就可以废止它修改它。不讨论汉字简化是否有助于认字,有助于电脑信息化,有助于汉字文化圈的国际协调,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统一,就事论事地说“依法办事”,并不适合国情,也不能满足各方面语文生活的需求。因为当年非法地将简化字仓促立为规范汉字这件事情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
陈章太(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原副主任):50年来关于繁体字的应用问题有过三次比较大的讨论,事实上这种争论早已有之,也可以说有了汉字,有了俗体字,在历史上就有了类似的争论。汉字的社会应用,有社会性,涉及到政治、文化、心理以及应用,各个层面都影响到,因此,文字问题包括繁简问题是个很敏感的问题,要非常谨慎。总体上看汉字简化是成功的,简化汉字的社会应用,也是成功的。语言文字社会性很强,政策就怕来回变,每动一次都要考虑到社会应用问题。这个我们是有历史教训的。因此,从法律层面,从政策层面,我们都不能动摇,必须坚持规范汉字。但可以从技术上解决简繁转换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比如词典的字头,在规范字后面附上相应的繁体字,很有必要。
点评:从1949年以来,从来没有充分地展开过有关汉字简化的讨论,1957年章伯钧、罗隆基等政治家在整风鸣放中的讲话(6月22日人民日报)揭穿了所谓“简化字讨论”的不民主真相。1957年正是需要对汉字简化做出检验和检讨的时候,反右斗争的暴力镇压将一切发表不同意见者全部打成右派,实行专政,知识界怎么可能畅所欲言?著名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正是说了一句跟陈章太先生几乎一样的“文字改革要谨慎”,就被打成右派,文革初自杀身亡。认知心理学证明,简化字对于汉字认知没有好处,认字的难易跟笔画多少没有直接关系,偏旁使用频率越高,其笔画的多少越不发生影响。简化字吸收了一部分行草简字,排除了民间存在的大量行草简字,实际上并没有提高民族书写的总效率。由于减少笔画并不能直接提高认字效率,而且简化字在扫盲常用字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大约平均每字仅减省一笔),所以对于扫盲也没有特别的作用。中国大陆的文盲比例长期大大高于港台地区。大陆小学的学制依然是六年跟港台一样,数十年亿万人民反复实践的概率雄辩地证明了简化字不能加快儿童认字的效率。汉字简化切断了大陆人民跟古典文化的直接联系,把本来祖国统一的最坚实的基础变成了实现两岸统一的严重障碍。这怎么能说是成功的应用?这种“不动摇”完全是坚持错误,执迷不悟。台湾教育工作者当年面临的文盲困境比大陆更加可怕。日本殖民当局五十年推行皇民化,学校实行日语日文教学,回归中华民国的时候,民众绝大部分不懂国语,(只懂闽南或客家等方言),不识汉文。教育工作者就是使用传统的汉字一步一步扫除了文盲,推行了国语。对比实行了汉字简化的中国大陆,难道不是发人深省的吗?
佟乐泉(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副所长):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截至上世纪末,平时习惯写简化字的占95.25%,写繁体字的只占0.92%,有3.84%的人是繁简并用。这说明规范汉字已经牢牢占据大陆社会用字的主流,不容动摇。目前简化字和繁体字使用的关系相对合理、和谐。
点评:拿这种社会调查来作辩解也完全是自欺欺人。五十年的教育全部使用简化字,文革时代甚至将反对简化字上纲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高度;国家垄断了所有的出版和新闻读物,人民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繁体文字的读物,他们当然绝大部分习惯使用简化字。如果佟委员1946年到台湾去搞社会调查,得到的结论肯定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识字青少年都相当熟悉日语日文。这样的数据决不说明台湾人民应该使用日语日文。拿这种论据为自己的政策来做辩解,说明佟委员的底气已经非常不足。倒是居然还有百分之三点八四的人能简繁并用,告诉我们,繁体字经过四五十年的摧残,还能在数百万人的笔下残存,说明繁体字在大陆民间仍有基础。
王本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美国的很多中文学校,原来使用的是台湾赠送的繁体字教材,现在都改用简化字教材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简化字课本有两大优势,一个是汉语拼音,一个就是简化字。他们放弃免费的繁体字教材,而主动花钱买简化字教材,就是因为简化字的教材容易学,受汉语学习者的欢迎。
点评:这种说法是用资源垄断来证明方针正确,毫无说服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人大量移民国外。中国公民数十年接受简化字教育,移民海外生存尚且不易,不可能再重新花费精力和时间去接受繁体字教育。他们的子女要学习中文,海外中文学校不是国内学校,巩固教学成果,绝对需要父母的辅导,父母没有学过繁体字,当然只能用简体字教材。这是文化资源垄断的结果,而不能证明简化字有什么特别的优越性。人民币与美元差价悬殊,国内课本价格低廉,花一点美元买几本国内教材,所费无几,决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王主任能拿出证据,说明大批来自港台的华侨都纷纷抢购简化字教材,送子女进大陆人的中文学校。勉强还能说明问题。可惜现实的情况刚好相反,两岸华侨的中文学校始终不能统合,双方坚决不肯迁就对方。对汉语拼音的看法,(台湾注音符号第二式跟汉语拼音差别已经不大),还多少有些松动;对简化字则几乎没有商量余地。这类情况王主任了解吗?如果不了解的话,不妨到海外走访走访。不仅访问从小学习简化字的大陆人,也听听台湾人的说法。还有韩国学者張喜久先生针对汉字的祖籍国提出的想法,不妨也请认真读一读。
宋若云(国家汉办教学处副处长):我们向外推广汉语,应该推广我们标准的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目前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国际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50年代出生的留学生,也就是新移民,已经占据了海外对外汉语教学主战场,海外著名大学中文方面的领军人物,多是40岁左右的新移民,他们教的都是简化字,因为他们在大陆学的就是规范汉字。在欧美地区,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早就占据了对外汉语的主体地位。也有原来受繁体字教育的人参加我们组织的学习及汉语水平考试,为了便于他们学习、逐步适应简化字,我们也提供繁简对照版的教材和试卷。
点评:国际汉语热并不能说明简化字优越。海外教学使用简化字也是长期简化字资源垄断的结果。并不能说明简化运动的合理性。以上几位专家的讲话都是用既成事实来回应关于汉字简化得不偿失的讨论,其实是答非所问。或许根据“劣币驱良币”的规律,刚好证明占领主战场的简化字恰恰是一种“劣币”。粗放的简化字驱逐了精微的正体字。他们回避了历史的责任,回避了民族文化长期传承的延续性,回避了祖国统一的文化思考。
傅永和(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原副主任):语言文字规范,从范围讲是在现代汉语范围内。现代汉语里面又分字的规范、词的规范;字的规范又分通用和专用,我们的规范侧重通用字的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经把规范字和繁体字的使用范围规定清楚了。在专业领域可以考虑搞计算机的简繁自动转换系统,为正确使用繁体字提供方便。
点评:语言规范,不说还好,说起来更令人生气。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国家会有这样的语文规范,让文字不再适应古典文学和境外同胞。汉字本来既适合现代汉语,也适应古代汉语,堪称是世界上最胜任承载古今文化的文字。港台的中文完全不存在这个规范问题。恰恰是推行了简化字,才造成了这样的分野。即使是现代汉语范围内,也不能适应所用的中国人,面对港台同胞和老一辈的海外侨胞,又不得不使用繁体字。这种规范问题完全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未获得港台和海外学者的同意单方面实行简化,强制推行几十年的结果。如果当时发扬一点民主,允许争议一二十年,到了电脑成功输入汉字的时代,汉字简化的问题就无疾而终了。
翟喜奎(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国家图书馆现在正在建数字图书馆,用字量很大。除了国家规定的20902个汉字,系统之外,还用到6000多字。因此,做数字化的时候用的字符集是unicodeISO10646的字符集,没有用国标的字符集。因为数字图书馆的用字量太大。ISO10646将来可以做到71000字,它的好处是你随便打一个简化字,就会显示出它的繁体字、异体字,所以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解决繁简字转换的问题。
点评:从历史的长河纵向观察,从汉字文化圈的横向观察,我们发现,简化字无助于认字、无助于提高书写效率,二十多年的电脑中文输入实践更加证明,两千多个简化字对于汉语的电脑信息化毫无助益,反而在简繁转换之中徒增无数的麻烦。过去有人常说,可以把古籍翻译成简化字出版。可是一经实践就会发现,类推简化字的问题不胜其烦。不类推,则不规范;类推简化,则将增加极大数量的新简化字,国际信息网络根本无法负担。简化字对中文电脑信息化毫无助益,反添麻烦,是汉字简化运动最根本的失败。如果逐步恢复繁体为书刊和电脑用字,将简化字降格为行书手写体,继续让人民书写使用,——–识繁写简,上述困扰就可以一扫而空,负担也大大减轻。祖国文字统一,汉字文化圈的国际字库的进一步统合、国际化、集约化都将成为指日可待的前景。
二
一些人担心在简化字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许多人没有机会学习繁体字,不认识也用不好繁体字,特别是当遇到用同音替代的方式简化的字(即一个简化字对应的是简化前两个以上的字,如谷:表“山谷”义时写作“谷”,表稻谷义时写作“榖”),在由简到繁转换中容易转换错误,因此提倡“用简识繁”,即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遇到简化字与繁体字非一一对应时,在简化字旁括注对应的繁体字,耳濡目染地使学生能够认识繁体字。专家们就其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研讨,对繁体字的学习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认为给中学阶段以上基本完成识字任务的学生适当地介绍些汉字结构和演变知识、汉字简化及繁简字的对应规律,使他们从总体上了解汉字,是完全必要且可行的;另外,在古汉语、考古、书法艺术等专业领域要对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专门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繁体字、古文字等知识。
点评: 提倡“识繁写简”或者“用简识繁”不是让简化字继续占主导地位,随机地使用繁体字。而是要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正统地位,将简化字降格为手写体,这样既能保证过渡期中不会写繁体字的人民不会变成文盲,又能恢复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原貌,只要优化少数确实太繁难的汉字,并进一步优化和简化手写体系统,方便人民书写,正统汉字则维持了民族文化纵向和横向的一致性。识繁写简决不是少数文史专业人士的职业修养,也不是部分人民的文化爱好,而是全体人民应该重新获得的文化权利。港台人民长期享受中国文字的丰富、优美和精微,大陆人民因为汉字简化走了弯路,失去了这些权利,现在已经到了逐步恢复这一权利的时候了。
傅永和:提出“用简识繁”这个问题,不是第一次,在1986年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前,也曾有过相似的意见。其实关于推行简化汉字是不是就不能读古书、割断中国文化的争论,在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发布后,到1964年简化字总表发表前,已经有一场大讨论,当时负责讨论的是王力先生。王先生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也做过专门的调查,调查表明在大量阅读过程中自然就学会了繁体字,不需要专门学习繁体字。还有一次讨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有人提出“识繁写简”,引起了语文界的争论,后来中央对此也有结论,要求继续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点评:王力先生的文章,反其意而用之,刚好说明如果逐步实行识繁写简,并不会在人民当中造成严重的问题。而且现在的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和视频装置已经在各地城乡不断普及,经过教育、新闻媒介等机构合作规划的普及宣传教育,人民群众重新认知古今贯通,海内外统一的繁体字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比较困难的是要能够正确书写繁体字必须经过比较正规的学习和训练才有可能,因为简化运动已经破坏了汉字固有的正字法,形成了一套另外的正字法。作为过渡时期,人民群众可以继续书写简化字。现行的这一套简化字作为基础将进一步优化和深化,即排除不能一一对应和其它不合理的恶例,继续吸收古代文化遗产中行书和草书易认、俗成的优秀简字,形成一套正式的中文标准行书,作为汉字的书写标准式,与西方文字的印刷体、书写体分别对应。所谓“中央对此也有结论”的说法正是五十年代简化运动失误的根本原因。罗隆基先生在鸣放中揭露,当时在政协中的确是讨论过文字改革问题的。当时讨论的是拼音文字方案,而不是讨论中国文字是不是要最后改用拼音。说到汉字简化,也没有讨论汉字简化的方向问题,拿出来讨论的是简化字。而且拿出来讨论时,说是党已经决定了,这样,如果展开讨论,就会说是反对党的政策,当时很多人是不敢讲话的。在讨论中还明确提示:“毛主席是赞成拼音化的”。这样让大家讨论就很难发表意见了。1956年中共中央的成员以革命活动家和军事指挥员为主,其中包括一部分文盲和半文盲。由他们作出决议,去决定中华民族文化的未来方向,本身就是十分偏颇的事情。今天的中共中央,大专学历的成员已经大大增加,但是语言文字的改革是相当专业的文化决策,以工程技术干部为主体的中共中央也不宜一锤定音。应该听取语言文字专业的学者专家的意见,不仅如此,而且因为凡1949年以后出生的知识分子都仅仅接受过简化字的教育,可能对于简繁两体的得失利弊不容易全面权衡,所以一方面要让提倡恢复繁体的言论获得充分的自由,还必须听取港台和海外出身的语言文字专家学者的意见,甚至参考汉字文化圈各国学者的意见,全面权衡和决策。
佟乐泉:有观点认为汉字的繁难是针对写来说的,对于认来说,繁体字、简化字区别不大。其实不然,写和认不能截然分开。我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实验,汉字特征越明显越容易认,而不是笔画越多越好认。如果我们把一个字的两个形体比如繁体字和简化字同时介绍给初学汉字的人,是不符合情理的。汉字的一个音一个形是相互对应的、固定的,繁简字形同时出现在教材中,一个音同时对应两个字形,对学习者来说不符合学习的规律。对初学者介绍两种形体,以后他写的时候容易先想起印象深的那个字,会出现繁简并用的混乱,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如有必要,也一定要在已经牢固掌握简化字的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形体。以古汉语为专业的,掌握繁体字是必要的。在中小学、最好放在中学,要适当对繁体字、对简化字的规律有所介绍。要正确、全面讲述简化字的历史、繁体字的地位和功能。
点评:不是笔画越多越好认,也不是笔画越少越好认。认知心理学表明,有规律的模块可以帮助认知。常用的偏旁部首就是汉字的模块。实验表明,出现频率越高,笔画的多少就越不发生影响。所以将许多偏旁加以简化对于认读并没有助益。这样一来,简化工作的大半都失去了价值。所以简化字是多此一举。一国两字的现象正是简化运动造成的结果。中国将近两千年的文化教育就是用繁体字完成的。香港台湾的人民也是这样扫除文盲,培育人才的。为什么偏偏大陆人民要坚持这种并无效率的简化字?已经错了,为什么还要将错就错?要求实现识繁写简,就是可以避免初学者会遇到一字两形的问题。只要当机立断,充分筹备,在今天文盲已经大大减少,文字信息手段无比便捷的时代,恢复繁体,简体降格,完全是可以办到的事情。祖国文字的统一,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加充满希望。
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用简识繁”势必增加绝大数人的学习负担。在《汉字改革》一书中,王力先生对民国政府采取的繁简并用的汉字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最令人百索不得其解的,乃是教育部(指民国时期的教育部)一度公布简体字,却教小学生同时认识繁体。这些全国认识的简体字,我们天天看见它们,天天写它们,何烦教育部公布?学生之喜欢简体字,如‘水之就下’,今天国文教员在字旁画了一个大叉,明天的卷子上它又来了,又何烦教育部的提倡?如果说是正式批准,让学生放胆去写,国文教员也不必再打叉,这话有些道理了,却又何苦叫他们同时认识繁体字?本为避繁就简,却弄成了简上加繁,这不是所谓‘治丝益棼’吗?我以为教育部如果要公布简体字,必须同时废止繁体字,否则所谓公布者,对于汉字之改革,毫无用处,徒然增加书写上的纠纷而已。”今天的在教材中括注“繁体字”的建议,与当年王力先生批评的民国政府的错误如出一辙。
点评:民国政府还比较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在遭到反对以后便立即停止了简化尝试。今天的一国两字现象正是1956年简化运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将简化字升格为规范字,却又无法完全废止繁体字。而且民族文化的延续、继承和发展都少不了要使用繁体字,为了跟台湾、香港和海外同胞沟通,也少不了繁体字。现在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倒是面临一个新的考验,能不能认识到汉字简化得不偿失的错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要想避免一字两形,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简化字的规范字地位,降格为书写体,恢复繁体的正统地位。经过一代或两代人的过渡,恢复到1956年以前的状况。其实历史上中国人实行的大致就是识繁用简的办法。印刷读物是用正体,书写则约定俗成地使用行草简字。许多名人书简真迹可以证明这样的情况。陈立夫等人晚年编写了《标准行书范本》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实际上是成功地继承了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徐轶(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副主任):繁体字放在识字层面没有实际运用需要,也没有认识的必要,效率也不会高。从识字角度来看,识字就是为了阅读,教材中繁简对照,会造成繁简字的混杂使用,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阅读语境很重要,从识认的角度讲,在一定的语境中,认识繁体字并不成问题,只是在用的层面会发生一些问题。可以在一定学习阶段,让孩子们了解原来的汉字是什么样子,比如讲“有趣的汉字”,让孩子们猜猜原来的繁体字都变成什么样了。
点评:低年级儿童学习简繁两体当然是不必要的。但是要想彻底摆脱一字两形的困局,只有一条路,就是废除简化字的规范地位,降格为书写体。刚好也能跟西方英法德俄等文字接轨。它们都有印刷体和书写体。刚入学的德国儿童学习楷体包括大写和小写,然后三年级左右开始逐步教学书写体,结果全民的书写基本规范。废除简体字的规范地位,就要筹备到某一年秋季,让一年级儿童恢复繁体字学习。从一开始当然会有一点困难,其实低年级课本不会有很多难写的字。中国人两千年就是这么过来的。但是应该明白,儿童从发蒙时期开始就认识传统的汉字,是对民族文化认识的热身活动,每天多训练五六分钟,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多的负担,却让他们接受了终身受用的基本功。
王本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很多,不能把所有文化知识都放在中学教材中承载,在教材中进行繁简对照,不管考与不考,无形中都会增加学习负担,效果也不一定好。其实,在一定学习阶段,可以总体上介绍关于繁体字的知识,过去我们在教材中一直都有相关内容,比如高中的教材,曾经附录过《简化字总表》,附录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轮新课标中,专门安排有语言文字的选修课,可以考虑专门讲一些繁体字的知识。
点评:小学低年级只学繁体字。台湾的教学经验是,到了五年级开始,发给一册〉《标准行书范本》(内有五百多字为简化字),学生可以翻看、模仿,老师做适当指导。对于规范民间书写体和传承书法都有好处。
张万彬(语文出版社副总编):教材中用繁体字,等于是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要掌握繁简两套系统,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加这么重的学习负担,是否值得?可行性不强。
点评:德国青少年进入文理全科中学,必须在五年级或者七年级,开始学习古典语文——拉丁文。除了字母大部相同以外,拼读、文法都不同于德文,写字并不困难,可是文法复杂,必须记诵的变化繁多,许多德国成年人都抱怨拉丁文太难学。可是,德国教育部门从来不动摇,因为这是欧洲古典文学的基础。我们阅读马克思、列宁的传记,发现他们都曾经学过拉丁文,而且成绩优异。俄国学校坚持教学拉丁文,俄文字母跟拉丁文字母更是完全不同。
宋若云:我们教外国人的时候,做过一个调查,外国人学汉语第一难是词汇量少,第二是汉字难学难认,其实词汇少也是因为汉字难学难认。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汉字难学难认,因此我们还是应该给外国人教学最简单的汉字。在简化字在海外学习者中大受欢迎的情况下,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搞“用简识繁”,只能是自乱阵脚,既不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也不受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欢迎。
点评:“汉字难”的说法完全是西方欧洲中心主义和苏联马尔主义语言阶级论的残余。(《汉字简化得不偿失》有专章介绍)。精通多种外文的作家巴金和香港金融家、基本法起草委员安子介等人都早已否定过这类陈词滥调。法国汉学家、巴黎高等院校汉语教学总监白乐桑甚至说:“汉字难,都是你们中国人自己在唠叨”。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尤其是第二语言)学习存在着学习关键期,一般从开始学话时起到青春期。而且越早越好。跨越了关键期,语言学习的困难越来越大。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绝大部分年龄都在青春期后期或已经过完青春期。他们学习的困难跟汉语汉字没有多少关系。中国留学生到国外,学习拼音文字的外文,情况几乎跟他们一模一样。中国文化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正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一个非常严酷的事实:简化字从总体上说,对于认读并没有助益。所以外国学生学简化字还是繁体字,基本没有区别。海外的汉学家从学理和职业要求出发,总要博览群书,旁征博引,纵横古今,不限于阅读近五十年的简化字文献,不限于阅读中国大陆的中文文献,从美学心理出发,作为外国人而选择汉学为职志,总是对汉字文化怀抱向往和眷恋,总愿意学习和欣赏中国的古典文学和艺术,他们一般地都认为繁体字才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如果学习汉语,只需要学习繁体字,恰恰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减轻了不少负担,正中下怀。
董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今天谈“用简识繁”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本来应该不成问题,我们的字典、辞书都有繁体字。简化字和繁体字的一对多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是彻底解决,还是部分解决,需要商榷。
点评:当然要彻底解决才好。最彻底的解决就是恢复繁体字,将简化字降格为行书。一劳永逸,割除赘疣。
陈章太:在繁体字应用的具体问题上,比如在高中阶段,给学生们提供一些繁体字的知识,这个可以考虑。比如韩国,汉字已经不用了,但是在韩国的高中教材里面还是放了一些汉字进去。
点评:繁体字的问题决不仅仅是具体应用问题,而是中华文化更好地延续和继承的问题。过渡的办法是现在就可以开始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恢复古文课文的繁体、直排,让学生直接领略古文阅读的氛围。德国中学的拉丁文课文都是原汁原味的历史故事,原本的句型句法。中国的青少年只读简体字的古文和改写过的古典文学故事,势将跟古典文学渐行渐远,中国文化亦将日益苍白。陈委员说的韩国的汉字问题比较复杂,实际上是几经兴废,始终不可能完全废除。韩文的辞书没有汉字作注,将无法索解。现在韩国的汉字教学正有重新兴盛之势。
程荣(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主持人):真正识别繁体字,难度还是挺大的;在教材里面给繁体字括注,更要费斟酌。比如港台用的“廈”其实是异体字,异体字的问题很复杂,在教材里面怎么括注,怎么给学生讲解?还有新旧字形的关系,笔画多一点,少一点,怎么写,这些都很复杂,古书都是用旧字形,现代出版的古籍都是用新字形,你在教材中括注繁体字采用哪个字形,还有怎么跟港台衔接?这些问题都很复杂,也很难一步到位地解决好,给中小学生增加这么大的负担,实在没有必要。我们汉字的历史悠久,在中小学教学中,比如印刷术,比如繁简字,这些作为知识,可以给学生们讲,当然最好是中学阶段以上的学生,而且是在课外读物上面加入这些内容。
点评:把握荦荦大端,不必拘泥细微末节。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都是学习繁体汉字繁衍文化的。港台的教育事业也是如此进展的。所有的混乱都是由简化汉字引起的。一旦取消它的规范地位,其他问题基本都不足为虑。至于课本编辑中选用哪些字体,可以交给专家讨论决定。异体字比简化字的历史长得多了,许多简化字本来就是异体字之一。千年的教学都进行过了,还怕今天没法教学?莫非今人真的变得比古人愚蠢了?
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和宝贵遗产,繁体字作为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形体,为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否不学习繁体字就无法读懂古籍,从而造成历史文化传递的中断呢?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认识繁体字的人不一定读得懂古文,而且文化的种类很多、载体很丰富,文字只是其中一种。并非所有人都只有通过读原版古籍一条途径了解、继承传统文化,古书今译、用简化字印刷出版古籍以及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教育,都是方便现代人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
点评:这是十足的诡辩。不学习繁体字,绝对不可能学好中文的古籍,绝对学不好中国的古典文化。这个结论毫无疑义。认识繁体字不一定懂得古文,但是要懂得古文必须学好繁体字。比如一本用简化字排印的《汉字文化综论》(作者刘志基)举例列出《说文》的词条:“术,邑中道也,从行术声”。如果没有繁体字知识,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从行”是什么意思?原来术字的繁体是術,行是它的左右两旁(形旁,如通衢大道),术则是声旁。由此才能理解“術,邑中道也,从行术声”,这个字在古文中的本义是指城市中的道路。这类书籍以简化字排印,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繁体字知识,就不可能阅读未经改编的古代文字,不要说古代典籍,就是名胜古迹的对联、匾额也不能卒读,连一些传统的对联、笑话和文字游戏都无法理解。文字不等于文化,但是文字是历史文化中最主要,也是信息含量最丰富、含义最确定的载体。任何其他载体,美术、音乐、歌舞、风俗、工艺等多种载体都无法跟文字相比。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古籍汗牛充栋,如果翻译成简化字势必造成大量类推简化字,汉字字库根本无法承担。汉字是汉语文化的本位。电化音像手段只能间接地介绍,只有传统汉字才能传达历史文化的本真。连中国教育部语用司的干部(这篇报道的结尾处署名为于虹、潘国霖)都会发出 “是否不学习繁体字就无法读懂古籍” 这样的疑问,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危机难道还远吗?
苏培成:据说,有人在某大学图书馆借阅《後漢書》,恰好此书名三个字都是繁体,管理员不认识繁体字,说没有此书,有人以此为理由提出要“用简识繁”。其实这个例子最多只能说明管理员不称职,而不是因为推行简化字造成的。读不懂古文、古诗词,那不是简化字的问题,那是古代文化知识不足、古代汉语知识不足的问题。不是认识了繁体字就同时懂得了古代汉语。很多人有这种误会,把繁体字等同于古代汉语。即使在汉字简化前,不学习古代汉语也不一定就能读懂古书。
点评:这位管理员的确不称职。而这种不称职肯定是推行简化字造成的。如果没有推行简化字,一名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绝对不会不认识繁体的后汉书这三个字。如果没有推行简化字,来这里借书的大学教员或学生都不可能在借书字条上用后字来替代後字。这种恶性同音替代完全是1956年简化运动造成的。认识这三个字不需要任何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汉语知识,简化运动以前凡上过小学三年级的人都会认识这三个字,不论他是否知道这是一本古代历史典籍。不学习古代汉语当然读不懂古书。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包括文言的语法知识、古代文化常识,首先第一步是传统汉字知识。不认识传统汉字,不容易接近古典文献;只能阅读经过改编的古典作品。至少必须将繁体字翻译成简化字。同音替代会传达错误的文字信息,只要具备一点古代文化知识,都应该知道,嫔妃的後宫和皇后、太后的后宫是不容胡乱混淆的。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阅读和学习,首先的前提是必须在文字上是熟悉的。传统汉字古今贯通将近两千年,学会了传统的繁体字,就能直接辨认汉代以后流传下来的文献,甚至不难辨认先秦两汉时期的隶书文献。简化运动截断了这一文化传统,中国大陆的人民非经训练不再具有这样的文化能力。而且古代文化也有各种层次的区别。甲骨文和小篆,还有历代草书艺术作品,非经训练不易学习。可是汉代的乐府诗歌就有很多平白朴素的作品,只要识繁,就不难欣赏。说文解字这样的字书,释文也不是高深莫测,能够识繁就不难索解。唐诗、宋词、笔记、宋元戏曲和明清小说唱词,有很多内容与白话文相去不远,结果也因繁简两体而造成了隔阂。如果没有学习过繁体字,许多人连民国时代的报刊都无法阅读。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真的就应该这样培养现代的中国人吗?
朱小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有人提简化字在汉字的文化传承上有问题,不如繁体字。我看这不是繁体字和简化字的问题,而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问题,如果你真要考察汉字的文化信息,最好用古文字,用小篆之前的古文字,而不光是繁体字。
点评:这是故意抬杠,而不是讨论问题。人家说的是在文化传承上繁体字优于简化字,而不是说哪些汉字承载着古代文化信息。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当然承载着古代文化信息,很有价值。但是那些文字还不是成熟的汉字,仅是汉字的前身。汉字发展到先秦两汉时期,秦始皇敕令书同文,书法由小篆逐渐演变成隶书,东汉许慎编写了《说文解字》标志着汉字发展进入了稳定期。经过篆隶草楷四体共存的时代,楷体汉字逐渐成熟为正体(繁体字)。正体的传统汉字由于字义的扩大,不断地增加偏旁而“繁化”出系列性新字,(当然也有一部分简化),逐步形成了形声汉字占重要地位的根本特点,这类特点在汉字的前身那里还不明显。繁体字从总体上说,不仅接续了小篆和以前古文字的信息成分,而且又承载着汉字成熟以后持续发展的文化信息,一共担当了近两千年中华文明的文献信息载体。传统的繁体字既是古文字,又是今文字。它大约从战国末期的隶书时代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都是中国的正式文字。今天仍然是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许多华人社区的正式文字。尽管中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法将传统汉字排除在规范汉字之外,但是仍然经常要使用繁体字印刷某些出版物,实际上传统汉字在继续充任现代汉语文化的文字信息的角色时,不仅不比大陆的简化字逊色,而且比简化字更加精确入微,更具有表现力。在输入现代化工具电脑和信息网络的现代化进程中,繁体字一点也不比简化字稍弱,反而根本没有同音替代后发生的转换困扰。类推简化的问题使得电脑字库根本无法负担,辞书界进退两难。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化字是退而不能有效承载古代的文化信息,进又不能高效适应现代电脑信息网络的一堆垃圾。
程荣:从继承传统文化考虑,不光要认识繁体字,还有小篆、甲骨文、金文,只认识繁体字还远远不够。
点评:小篆、甲骨文和金文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古代文字。可是我们不能没有数量概念。繁体字是最基本的传统汉字。掌握了传统的繁体字和基本的文言语法,就可能涉猎中国古代历史的绝大部分典籍,即使是先秦两汉的文献也因为经过古人大量的传抄和整理,几乎都写成了传统的繁体汉字。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文学艺术历史等各个角度去观察、认识和研究。而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仅仅是一些出土的残编剩简、器皿、碑刻文物上的文字。往往需要有关的专家认读、破译。将普遍意义大得多的繁体字跟那些汉字的前身文字相提并论,很难说明什么问题。用这类“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并不能抵挡恢复繁体字的呼声。
佟乐泉:汉字的繁难是确实存在的。汉字简化使汉字容易学、容易写了,也就方便人民群众学习文化,使文化回到了群众中,现在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明显提高了。汉字中没有简化的也不一定都是合理的。
点评:汉字认知心理学的论证否定了汉字难学的说法。具体的论述,《汉字简化得不偿失》有关章节都有详尽论说。并且论证了简化字并没有提高民族书写的总效率。其实每个个人扪心自问一下,只要不是成年扫盲学文化出身(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心理关键期)的人,难道汉字学习真的那么难吗?提倡简化字的鲁迅、瞿秋白、钱玄同都是文坛钜子,家学渊源,满腹经纶。他们往往自视为天才,区区汉字,何足道哉。他们万分同情文盲同胞,目不识丁,悲苦无告。他们不了解语言学习的心理关键期,却愤世嫉俗,将责任主要怪罪到传统的汉字身上。其实文盲现象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综合性痼疾,必须综合治理,跟改革汉字、废除汉字很少有关系。佟委员认为“汉字中没有简化的也不一定都是合理的”。这句话有道理。当年的简化运动仓促草率,不少字当简而不简,不当简却简。很不合理。现在怎么办?应该原则上恢复繁体,将现行简化字降格为行书,同时将少数从心理学分析来看确实不易认、不易记的繁体字(数量并不太多,如龜、鬱)加以优化,合理简化;并引进更多传统行书草书已经约定俗成的字例,让简化字的队伍更形扩大,加快书写速度,取消恶性同音替代,让手写体更加合理而规范划一。
张万彬: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学习内容、价值取向、发展方向都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是现代教育其中之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只有通过读古籍才能实现,对多数人来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并不一定都要读古籍原文,还可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电影、电视等等。中华书局和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籍销售量很小,说明真正需要读古籍的人极少。唐诗、宋词及古文都大量用简化字印刷,从出版部门来说没有什么不方便的,也没听学生说用简化字不便于学习。
点评:现代教育当然不同于古代教育。没有人提倡完全回到孔子、朱熹或王阳明的教育模式。但是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仍然必须学习。除了电影、电视、小说、连环画,还必须读一定的古籍。中国是一个文化遗产大国,万国仰慕的中文典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修养。这是毫无疑义的事情。既要学习一部分古籍文献,就应当原汁原味,繁体字,甚至竖排。为便于教学,当然要加标点,并予注释。欧美国家大多在基本教育的后期(小学五年级左右)教学拉丁文,也是让国家的社会文化中坚不断承继民族和人类的思想文明遗产。德国的拉丁文课程作为必修科,大学的许多专业没有拉丁文成绩,不准入学。拉丁文课程由浅入深,原汁原味,除了电影、电视等辅助手段,强调要求学生翻译解释,背诵大量语法变化的规则表格以应付活用。从实践上说,古代语言专业会涉及拉丁语文,生物、化学、地质、天文这些专业的命名法也会涉及拉丁名称,其他如法律、历史、神学等专业虽有涉及,但也不是非常频繁。实际上掌握拉丁文既有实用的价值,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修养。在中国,不少人反驳“提倡恢复繁体,加强古文教育”,总是重复说“阅读运用古文的总是少数专家学者,是极少数人的事情”。甚至拿古籍出版物的数量来证明。教育部、国家语委、语用司的衮衮诸公为什么不想一想,我国的教育内容中,数理化生都是必修科,学生毕业以后,又有多少实用价值?高中数学从平面三角教到解析几何,除了部分进入理工专业后来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以外,又有多少人用得上?家庭、个人除了加减乘除,计算增值税能用上一元一次方程就了不起了。高中物理从第一、第二宇宙速度教到原子嬗变原理,每一届毕业生有多少将参与宇宙飞船和洲际导弹的建设?高中化学从元素周期表教到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体,除了化学专业人士,毕业生会用洗衣粉和味精就行,根本用不着思考化合价和结构原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要开设这样的课程,而且是进入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搞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趋势?说到底,是为了保证民族文化的总体素质。数学是逻辑思维的健美体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知识都是现代科学的最重要基础。如果关于数理化生的想法是基本正确的,那么“提倡繁体字,加强文言文教学” 也就顺理成章,合乎逻辑,以促进公民的人文素养跟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相契合。两相比较,教育高官们厚于彼,而薄于此,又该作何解释呢?是下意识的重理轻文,还是另有隐情?我们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一旦离开学校,对于数理化生的内容,绝大多数的成人几乎都绝少接触。除非是子女的功课遇到了麻烦,又请不起家庭辅导,只好勉强操持,再作冯妇。相反,对于古代的文字,古典诗词,历史典故,却或多或少还会有机会主动或被动地有所接触,比如旅游时欣赏名胜中的碑文、对联,观赏艺术时涉及名人名言、字画、掌故,做生意讲求风水勘舆命理,如果是业余爱好喜欢上了文史哲人文阅读和创作,则更要涉猎古典文化。而且不论他们的职业是理工医农还是人文学科,三百六十行,这类业余的涉猎都可能发生。按照这样的观察结果来推断,我们可以说,基础教育中的语言文字修养从比例上比自然科学修养更加深入和长期地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再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藏富于民。极富裕阶层人数不多,失业靠救济度日的家庭也不多,没有赤贫不得温饱的人。人数最多的是中产阶级。两头小中间大。广大国家公务员、律师、医生、教师、职员、职业军官,收入稳定,教育程度完整。他们不仅专精自己的专业,多半至少懂一种外语,言谈可以涉猎广泛的领域。德国实行五天工作制,工会已经提出每周35小时工作的要求。人民为职业的劳动时间将越来越少。中国如果发展正常,也将在若干年后,逐步走向这样的社会境界。在周末时间上也在跟世界接轨。到了那个时代,将有更多的人民追求精神的享受,将有不少人醉心于研究古典文献。从相对比例和绝对人数上都必定会大大超过今天的文史哲专业人士。此外,从世界的教育比较来看,德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和欧洲地区并不是最好的。中小学教育落后于芬兰等国家,差距不小。但是德国毕竟保持了传统教育的优秀成分。说白了,德国没有特别强调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绝对地位,相反一向重视人文语言学科的教学。令所有中国人惊疑不止的是,他们这里没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说。数学和语文(德语)都是毕业会考必考的科目,拉丁文和英文也必须修完课时,成绩及格。倒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科目都作为选项,选了物理,又选历史,就可以不修化学或生物,反之亦然。就是这样的基础教育,德国的思想家、艺术家、哲学家直到现代都代不乏人,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拥有世界级的科学家不计其数。仅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人数为例,从1901年到2007年10月为止,共有八十三名德国人获得诺贝尔奖金。其中九名获得文学奖,五名获得和平奖,其余分别获得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和经济等科学奖。德国学校重视外语教学。拉丁文(涉及许多语法现象和历史典故)作为基础,给外语和文史学科奠定了根基。广播、电视和书刊全面开放,青少年可以直接看到英美法等外国的电视节目,听到外国的广播,购买外国的书报,直接了解外国的新闻和文化。中学生就能直接跟外国人用英语或法语聊天,纯属稀松平常。瞿秋白曾经诅咒过汉字,但他也曾很形象地比喻说,中国的古文就是东方的拉丁文。对比西方的拉丁文教育,我国的古文包括繁体字,也应当得到重视,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中国的教育领导机构切不可坐拥宝山不识宝。传统汉字和文言文的教育经过了大约两千年的发展。中国出现过群星灿烂的诗人作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进入现代社会,学习繁体字的一代学人面对日寇入侵,国土沦丧的苦难,无论理工医农文史哲,大师辈出;学习简化字的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文革前大学生,红卫兵大学生、工农兵学员、老三届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无论是文史哲,还是理工医农,在创造性成果和个人文化修养方面,都无法望西南联大时期知识分子之项背。原因固然很多,以繁体字为外部象征符号的人文涵养是否也是多项因素中的一项呢?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最后总结说,这次研讨会讨论得很充分,专家们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文化传承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而不仅仅是认识繁体字的问题。总体上看,国家关于繁体字学习和使用的法规和政策是明确的、适度的,应继续作为今后处理繁体字学习和使用的基本依据,同时也要采取积极措施逐步解决繁体字使用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繁体字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得到恰当的学习和使用。
点评:身为国家语委主管人士的王副主任,远远没有看到汉字简繁的争论背后是一个文化生態的深层问题。现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已经普及,可是在中国保护人类文化生态的思想还相当陌生。一些官员和专家根本没有想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中不可再生的一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一旦被毁便可能无可挽回。传统汉字难学难写的问题已经不再存在,它的历史文化信息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而且它完全可以继续为中国文化服务。生命力极强。计算机中文信息的成功更宣告简化字是中文网络世界的赘疣。在人类文化生态意识的面前,继续坚持牺牲珍贵的古代人文价值以换取虚妄机械效率的思想是非常愚昧的落后思想。
简化字无益而有害
港台和海外知识分子关于汉字简化得不偿失的批评,国家语委可以充耳不闻,甚至可以斥之为有政治目的;可是形势的发展出乎人的意料。正是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和基础教育心理学专家发现了汉字笔画跟认知心理之间的实质关系。根本不存在“笔画越少越容易学”的规律。这些专家们不曾,也不敢提出简化字得不偿失的问题。可是他们的许多结论却歪打正着,恰好说明了简化汉字无助于认字效率。巴金、陆定一等前辈人物白纸黑字写下的“传统汉字并不难”的经验之谈,我们每个个人的识字经历,现在都得到了这些实际上相当简单的科学结论的证实。电脑输入汉字的成功,早已证明汉字难写的问题获得了基本的解决。有人说电脑现在还不够普及。不要忘记,五十年前中国城乡连普通的自来水钢笔也不甚普及。而今天的工业发展速度早已今非昔比。几乎出于相同的道理,由于简化字并不能使文盲更快地识字,而且“扫盲两千字”都是经过挑选的本来就比较简单的汉字,其中很多如人手口刀牛羊你我他大小左右上下,都没有简化,认识一千五到一千七,就算脱盲。所以简化字对于扫盲识字也没有明显的助益。至于简化字在电脑屏幕上比繁体字更加清晰之类的辩解,实在是理屈词穷的哀鸣。这类问题在电脑中文程序普及早于大陆的港台地区根本不值一驳。最为震撼人心的是在中文电脑信息处理的进程中,简化字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比繁体字稍微优越的特性。无论简繁,汉字的信息熵都是9.65。恰恰相反,由于同音替代的结果,在跟繁体字转换的时候,不断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汉字简化得不偿失已经成为事实上公认的结论。海外的人士比国内看得更清楚。瑞典女汉学家,《汉字王国》的作者林茜莉就公开质疑简化汉字的必要性。西方人非常看重自身文字的传承性,稍有规模的辞书总是要在词条中注明,来源于拉丁文、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梵文,并引以为自豪。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大陆为了所谓的一点点机械式的效率,竟要舍弃与古典文化紧密相连的繁体汉字。德国是绿党的发源地。绿色环保意识深入了所有党派和人民的心灵。他们宁可不要一时一事的高效率,(议会决议限期拆除所有核电站),却要保护所有一旦消失就永远无法挽回的物种和生态。语言文字也是人类社会生态中的自然物种,一旦消失也将无法挽回。我们不仅从中华民族的立场出发,更是从人类文化的立场出发,应该保护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汉字文化。不是它特别优秀,世界上没有一种自然语文是完美而完全符合科学的,总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而是因为它跟其他所有的自然语文同样享有在人类文化的大地上生存的权利。对于国内的少数民族,我们尚且要保护他们的语言和文字,没有文字还要为他们创设文字。在国际上,我们应该充满“汉语汉字是东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的一支,并正在适应信息现代化”这样的自信。既然简化字没有预想的好处,尤其在电脑信息化过程中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还有相当的缺陷,我们就应当当机立断,及时改弦更张。1949年以后我们废除了市场经济,废除了《物权法(1929年)》,现在都一一逐渐恢复,甚至恢复了一度被弃置的“先生、太太”之类的人际称呼。为什么传统的汉字就不能恢复呢?不要怕丢失面子。文革的《五一六通知》、《十六条》都是中共中央发布的,经过实践的检验,文革是一场浩劫,于是承认错误,拨乱反正。况且文字改革的工作还不能全盘否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推广普通话、辅助汉字教学、推动国际标准化、中文电脑信息化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汉字的横排横写,异体字的整理和归并也是有一定的功劳的。恢复繁体的具体方式也是可操作的。将简化字降格为行书,让不会写繁体的民众继续使用,是非常合理的过渡办法。花钱少,社会波动不大,各种标识、证件、货币、表格可以逐年替换,自然淘汰,不必花费大量资金。繁体字中确实太繁的少量汉字仍可以谨慎简化,变成行书的简化字队伍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合理化。
师资和经费
具体的恢复繁体字工作需要一批熟悉简繁转换的教师。一种设想是到港台地区招聘五千名大专以上、国语表达能力强的青年志愿者。分批进入全国两千多个县级行政区,执教半年到一年,对各地的中小学校教师以及机关工作人员实行集中培训,各地城乡的电脑网路、电视节目和电化教学部门配合展开简繁转换的宣讲教学活动,只要不是文盲,绝大部分中青年群众可能在两三年的时间内适应转换过渡。大约在一代或两代之后,就可以完成基本过渡,因为电视、电脑、手机等视频手段比五十年前方便完备百倍,文盲人数也大大下降,恢复繁体可以比当年推行简化字更加容易和迅速。恢复繁体甚至可能带动一场考究文采、注重修辞的中华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另一种设想,则是完全依靠大陆中青年志愿人员,自愿报名,择优录取,交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简繁转换培训班。经考试合格,分批进入各地执教。简繁转换不能一一对应的汉字一共只有将近一百字。其用例中还有一部分非常用词例在小学教材和中学教材里不会遇到。估计志愿教师的培训数周就可以考试通过,各地中小学教师,三个月一般都可以基本掌握,半年到一年全面巩固。如果志愿教师以每人每月津贴为2000元计算,5000人,12个月需要120亿元。加上平均的交通费、保险费、办公费每月500元,则需要30亿元。估计教材、辅助材料和电影、电视教学片和宣传片大约50亿元。总计共200亿元人民币。交通标记、货币、表格自然替换淘汰,不必特别投资。相关的词典和趣味读物国家甚至还可以赚钱。这部分经费现在国家的综合能力是能够负担的。甚至个别特大贪官的贪污赃款就高达上亿美元。国家为民族文化的百年大计,支付这一点开销完全值得。
现代国际视野中的汉字
从1987年9月20日中德两国电脑信息专家成功地从北京发出第一封中文电子信件到达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以后,中文信息开始全面进入网络世界。中国的语言文字更加直接地与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并肩存在于同一个平台上。汉语汉字进入了现代信息化、国际标准化时代。新时代的意义在于,一切语言文字问题已经不能由一个党的领导部门来决定,(所谓“中央已有结论”),不能仅仅顾及一个党的利益,或一部分人民的利益,而是全民族的利益。语言文字甚至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部的事务,同时也是国际网络中多个平等的成员之一。多国语文不仅有相互翻译的转换关系,还有共同占有网络空间的共享关系。具体到简化字问题,就不应该再仅仅考虑党的威信问题,(其实能够改正错误倒是美德之一),而应该考虑民族文化的长远利益。不应该仅仅考虑一部分大陆人民已经熟悉了简化字,重新学习繁体太困难,(其实根据王力教授的实验结果,这个困难并不严重),苟且于一时的“轻松和自在”,将背负后世长远的遗恨。民族语文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财富。简化字没有易认易学的好处,就应当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纵横古今,承载丰厚的繁体字,实现文字的统一。不仅在民族内部统一还不够,从电脑信息的国际化和标准化的角度出发,更应当考虑汉字对电脑网络空间的占用。汉字字库使用两个字节组成一个汉字所以占用特别多。按照科学集约化的要求,尽可能地合理使用空间。人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哪一个字库,数以万计的汉字都是繁体字,仅有两千多个是简化字。它们的存在是汉字世界的赘疣。因为它们的存在,繁体字跟它们不能一一对应,要制定很多特殊的指令,来解决这类麻烦。因为它们的存在,还将随时准备接纳古籍翻译带来的类推简化字。这种字库的扩大实际上是汉字信息空间无法忍受的。这样的扩展既不实用,又不可能。简化字存在一天,这种两难的尴尬就会存在一天。一旦废除简化字,(将简化字降格为手写体,摒斥出字库以外),这类困惑就可以一扫而空。再进一步推进,我们看到汉字文化圈也应该标准化、集约化。全世界abc等拉丁字母使用的都是相同的代码,可是汉字文化圈各国都有各自的字库,甚至两岸三地还要分国标码和big5码。大约在将近两千年以前,汉字文化圈的汉字原是基本统一的繁体字。后来在汉字主体之下,陆续出现了部分日本汉字、韩国汉字和越南字喃。西方列强入侵以后,日本、韩国也搞了一些简化字。但是这些都不足观。只要我们将简化字并不易学易认的理论告诉他们,估计他们很快就会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到了那个时候,汉字文化圈的汉字字库的标准化、国际化和集约化就可以无痛苦地水到渠成,毫无愧怍地面对世界其他的文字文化圈。
繁体字将重新整合汉字文化圈
传统汉字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最直观、最典范的代表。汉字也超出了民族的范围,对于周边国家发生影响,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使得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也成为汉字文化圈各民族各自的文化有机成分。对于汉字是日韩朝越等国家“民族文化自身的有机成分”这一点,各民族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他们曾经在中华文明面前几乎全盘汉化了上千年。到了十九世纪,在西方列强攻破汉字文化圈各国的文化壁垒的时代,全都开始摒弃汉字文化,试图全盘西化,简化汉字,实行拼音,废除汉字,甚至对中国的文字改革形成相当压力的包围圈。可是在几起几落的废除汉字过程中,日韩两国始终无法彻底废除汉字,越南在废除之后,一直在后悔和无可奈何的焦虑之中,恢复汉字教育的呼声不断。这些民族文化本身的挣扎表明,汉字词和汉字在千年以上的文化共存中,已经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有机成分,已经不可割舍。强行割舍就会伤及文化本身。
在中国实行汉字简化、鼓吹废除汉字的时期,日本和韩国却发现他们并不能完全摆脱汉字文化。现在中国重新确认了汉字的文化本位,经济上强大起来,文化上逐渐恢复自信的时候,势将带动汉字文化圈各国重新审视汉字在他们民族文化中的历史定位。汉字文化圈国家除了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投入汉语学习热潮以外,更多的汉学家和教育官员实际上希望的是中国恢复繁体字。韩国学者张喜久先生的文章很有代表性。如果这样,他们的青年学习了繁体字,既可以直接跟中国人沟通和学习中国文化,又可以阅读他们的历史文献,学习他们的古代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恢复繁体字也是汉字文化圈的共同利益之所在。
二.反驳北大中文系教授苏培成先生的说法
先看南方都市报的报道:
争论繁体字简化及汉字的未来
2006-03-20 13:33:24 来源:南方都市报
50年前,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简化字、普通话和汉语拼音。50年后的今天,关于简化字是否合理,普通话是否会消灭方言等争议也一直都存在。近日,天涯论坛上出现了讨论“是否应该恢复繁体字”的争论,网友的赞成和反对都同样热烈。提倡繁体字的人提出了很多简化字存在的问题,为此,记者特意采访了相关专家的意见。
一位叫做“司空白”的网友在天涯“闲闲书话”上的文章《是否应该恢复繁体字及传统文化?》引来了50多位网友近300个回帖,争论十分激烈。很多网友赞同恢复繁体字的建议,持反对意见的人同样态度鲜明。网友们还纷纷传阅一篇名为《关于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一点思考》的文章,该文署名“罗宁”,在2000年即已写成并在网上流传。这篇文章对简化字的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辨析思考,每次涉及繁体字问题,都会有网友转载其文章。
针对网上讨论中一些较为集中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北大语言学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苏培成、著名古文字学家曾宪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等人。
1 “一对多”的简化字造成混乱?
正体字是中国大陆、新加坡和联合国的标准汉字,坚决支持大多数的标准正体字。
嗯,簡體將 “裏海” 變成 “里海”,裏海意思是大州的內海。里海是什麼呢?正體字,裏是內的意思,與里完全不同。
雖然普通話裏里是同一個讀音,但粵語就不同,讀起文章來真是辛苦。
裏里竟變成一個字,真是令人搖頭嘆息。
性簫的,也得改性肖了
又一搖頭嘆息
教育部的辟谣和一本有关的新书出版 春华
2007年十月底在北京举行了第八届国际汉字研讨会。这次会议是由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办公室联合举办的。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北京大学教授苏培成和李大遂,台湾中国文字协会理事长许学仁,韩国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会长李大淳和日本财团法人协和协会专务理事兼国际亲善部会长清原淳平出席了会议。会后,海内外报刊和网站纷纷报道,说会议达成了协议,汉字简繁两体将共存,并以五千繁体字为基础,逐步趋向统一。国内网站各种争议蜂起,对汉字的统一表示赞赏,对统一于繁体则有的欢呼,有的忧虑。香港的开放杂志评论说“正统汉字战胜了简化字”,美国的网路文摘也表示了庆幸。海外的大纪元时报更把有关消息放在头版头条。汉字统一和是否恢复繁体的意愿在中国人意识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可是很快就来了相反的消息。北京大学苏培成教授说,会议上韩国学者希望在韩中日三国实现“书同文”,但是中方没有在统一汉字问题上与日韩达成任何协议。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说:会议没有为“将5000个常用标准字以繁体为主进行统一”达成协议。所谓达成协议的消息纯属误会。根据社会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可以知道,凡是一种谣言可以不胫而走,往往是因为这个并非事实的说法适应了某种社会心理的需要。比如某位年轻走红的女歌星被传为某领导人的情妇,流传的笑话十分幽默而机巧,广泛成为海内外中国人的茶余饭后。实际上到底如何,在官民等级森严,新闻极不自由的中国社会,几乎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这类飞短流长并不能证明这位歌星是否红杏出墙,或这位领导是否沾花惹草,却更深沉地证明了他们所属的党政军形象在人民心目中彻底的崩溃。同理,汉字将在汉字文化圈实现书同文,甚至恢复繁体,这样的消息能够迅速传播,立刻引起舆论的波动,也说明社会上积郁着对于逾百年来汉字受到不公正的排挤打压,汉字简化得不偿失的忧虑和不平。关于汉字国际研讨会的不实报道可以因辟谣而纠正,而人民心理深层的忧思和疑虑是不会被轻易消弭的。
汉字的祖籍国是我们中国,汉字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韩国学者建议三国书同文,绝对是好事。历史上的书同文是进步的创举。今天为什么要拒绝就书同文达成协议?因为简化字。科学实践已经证明简化字无助于认字效率,无助于电脑输入,无助于扫盲。可是它是党和政府主持强制推行的。而且将提出反对意见的人打成右派。今天要重新认识繁体字,要这个党及其御用知识分子认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这点面子,关于青少年越来越不容易接近古文,关于不利于祖国两岸统一大业,关于不利于汉字文化圈和电脑信息标准化数字化,他们都听不进去。几十年都在肯定简化字的功绩,要他们承认简化字无功有害,岂不是要命。
恰好在2008年新年香港夏菲尔国际出版公司出版了旅德学人彭小明的新书《汉字简化得不偿失》。这本书从科学的角度将给予汉字简化理论以当头棒喝。逾百年来,简化字理论形成国人的普遍误区,以为减少汉字笔画,就可以提高认字效率,还有助于扫盲。该书以认知心理学的科学论证,分析了汉字简化并不能提高认字效率。例如Tothepark对于没有学过英文的人来说,是九个字母拼成的一个组合。可是对于学过英文的人来说,却是to the park 三个英文单词的连写。这样已被熟悉的记忆单位在心理学上称为组块chunk。汉字的偏旁对于学过汉语的人来说,也是组块。一旦熟悉了这些偏旁组块,就作为一个整体被记忆,里面到底有多少笔画和有什么笔画形式,根本不发生影响。简化运动将许多常用偏旁都作了简化,并形成了大量偏旁类推简化字。实际上汉字偏旁无论简繁,一旦形成组块,其中的笔画就不再发生影响。这样的简化,纯属多此一举。又如,汉字多有对称的优美结构。心理学实验证明,凡是对称结构的汉字或偏旁都更加容易观察和记忆。可是简化字偏偏将很多对称结构的汉字或偏旁简化成不再对称,比如门、东、乐等等。至于书写,汉字电脑输入成功以后,简繁两体的任何输入方法都与汉字笔画的数量没有关系,所谓简化字易写的好处荡然无存。彭小明指出,简体字并不是共产党发明的。早在简化运动以前就在中国民间存在着大量简体字,包括许多行草简字,书写效率并非很低。1956年简化以后,只有一部分流行简字被吸收到规范简化字表中,其余就变成了“不规范字”,政治运动频繁的时代,知识分子不敢随意使用这些不规范的行草简字,否则可能被认为是打击劳动人民,迫害工农子女的资产阶级思想表现。于是这类流行简字逐渐不再流行。所以简化字也并没有提高全民族的书写总效率。简化字对于扫盲也没有重要的贡献。扫盲用字俗称扫盲两千字,其中大量选择的是最常用字如人手口刀牛羊你我他大家好上下左右,都没有简化。被简化的汉字一共两千多个,被选入作扫盲字的本身就不多。扫盲要求只要认识其中的一千五到一千七,然后能写自己的名字和基本数字就算脱盲。简化的笔画在扫盲两千字中大约平均每字节省了一笔左右。想要脱盲的人不会在乎这区区一笔,不愿学习的人,节省了这一笔也学不好文化。所以中国大陆汉字简化以后,扫盲并没有减少困难,而持续教学繁体字的港台地区早已文盲基本绝迹,大陆文盲率近年来反而出现回升(教育部承认的事实)。说明扫盲跟汉字的笔画没有关系,而是跟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以及社会的平静和稳定(不搞政治运动)有关系。该书揭露了汉字简化运动没有展开过民主讨论,却将不同意见者送去劳改的历史,书中举例介绍了河南省在知识界打右派和其他阶级敌人的比例,有的地区有的学校竟高达一半以上。而且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教育投资最低的国家。五十年代大量农村儿童没有学校,没有教材,毛泽东要求各地在合作化运动中顺带用高小毕业生当教员扫盲,却在全国各地大量扩建监狱、劳改农场,关押被打成阶级敌人的大批公民,其中包括很多知识分子,文革后获得平反时多半已经死亡。近年流亡在德国的一些中国难民文盲之所以是文盲,恰恰是文革时因为出身不好不准入学或政治动乱学校停办造成的。该书大胆地提出了废除简化字,降格为书写体,逐步恢复繁体的主张。因为将简化字降格为书写体,就可以避免不会写繁体的人成为新的文盲,在当今电视、电脑、手机日益普及的时代,经过学习和适应,阅读繁体根本不是难事。然后从小学开始重新教学繁体,(招聘港台青年志愿者5000人,培训中小学师资,半年到一年)经过一代或两代人的教育,恢复中国繁体汉字的文化,结束一国两字的荒唐局面,至少将两岸的文字先统一起来。然后将汉字简化得不偿失的理论告诉日韩越新马等国家,就可能在新的正体汉字的基础上实现汉字文化圈(电脑网路)的书同文。废除了简化字,简繁转换的困扰和笑话就可以立刻一扫而空。儿童从小就学习繁体字,虽然会多练习一些基本笔画,但是由于接触到了正宗的汉字,是认识祖国文化最重要的基本功,终身受用无穷。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都是这么启蒙和成长起来的。彭小明驳斥了教育部官员以及北大教授苏培成所谓繁体汉字只是少数人需要的知识,不必在基础教育中教学的说法。高中物理教学第一、第二宇宙速度和核裂变原理、火箭推进原理,学生做大量练习,在考试中回答相应试题。难道航天工程师和宇航员是大多数人的职业吗?恰恰相反,由于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每个中学毕业生嗣后都有可能主动、被动地接触古典文化(读史、写作、书法、旅游、风水),比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多元方程组、元素周期表、物理公式推理、染色体配对等数理化生知识多得多。该书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结合德国的教育和文字改革,向国人说明,德国不仅是自然生态的环保模范,而且也是文化生态的爱护模范。从现代绿色意识出发,为了追求利润而损害不可再生的自然生态是愚昧落后的思想,为了所谓的效率而牺牲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传统文化和语文),则是更加愚昧落后的思想。自然生态破坏的惩罚已经开始降临(毒水、毒土、毒食品、沙尘暴、癌症村),文化生态破坏的惩罚(文化传承断层、一国两字),还不为国人重视,或者觉醒刚开始萌动。彭小明认为,汉字简化是一个文化浅陋的武装集团在夺取政权之后,对民族文化施行的强制性媚俗整容。作为一党一派,未经两岸三地人民的认可,无权进行这样重大的改革。中共中央当时的成员以革命活动家和军事指挥员为主,包括不少文盲和半文盲,由这样一些人员来决定全民族的文化未来,本身就是十分荒谬的事情。要废除简化字,首先必须赢得批判简化字的言论自由。
著名散文家、《往事并不如烟》、《伶人往事》的作者章诒和女士为《汉字简化得不偿失》作序。她的父亲就是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章伯钧先生。“反对汉字简化”是章先生定为右派的第五条罪状。这本新书2008年初在香港上市,定价每本80港元,约合八欧元。共两百三十八页。附部分插图。这本新书因为是学术论证性质,不会畅销。但是逐步流传进入大陆知识界,可望在一定时日之后形成反思汉字命运的冲击波。
汉字命运的冲击波
没搞清楚,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和英国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关系不一样。
我们是一个国家,他们是不通国家。
English is not the same situation wise as Chinese (not totally at any rate), since the major difference in English lies not in common vocabulary usage, but in vernaculars, commonly-used vocabulary depending on region and slight variance in expression.
For example:
Fish and chips (UK) is Fish with French Fries/Freedom Fries (US)
Posh (UK) versus stylish (US)
Trespassing verboten (UK) versus Do not enter(US)
中文有簡化後的考量,也同時有口頭和書面上用詞的差別,所以不應該跟英文混為一談.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太空人和宇航員.
車同軌 書同文
中国今天的语文现代化政策:
全国学英语,汉字保持现状,汉语拼音作为汉语罗马化的统一规范。
如果真正学过汉字学或者我们试着回忆一些儿时课堂老师讲的汉字造字原理:象形 指事 会意 假借 转注 形声等我们便不得不说这些是与英语有着截然不同区别的,更深刻的说明她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并镶嵌着无尽的哲学在里面,儒家,道家思想尤其突兀其中。简体字即是从繁体字中为了简化书写等多方面原因顺应社会信息科学和社会交流学的发展而必行之路,但是这与历史文化,思想哲学,国学味品并不相悖。所以我想给这一社会动作一个合理的解释,简体字被接受为官方语言书写这是一种社会行为,这是国家社会发展我们所要推行的同时也是需要主动去理解的,但是对繁体字所蕴含的精妙我们同样要保留,或许有一天她会成为一种文化和哲学的教学因子而非一种文字书写标记与工具了,但是保护并传承这种文化是必要的,是一个国家必须推行的文化衍进。故此,我想我们看到简繁体并存且并行不悖的存在于中华民族才是最好的景象。
吴晓鹏(19850209)北京